小年的饦饦馍


小年的饦饦馍


进入腊月,年关越来越近,年味渐渐的浓起来,人们也逐渐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而一些年前的讲究也在时间的推进中演绎着。

腊月初五,民间讲究吃五豆,就是用五种豆子煮的粥。但因各地的讲究不同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五豆的内容也各异。我的家乡在初五绝大部分是吃五豆粥,用料有红豆、豇豆、黄豆、等。

腊月初八,大部分地区喝腊八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基本上都会熬腊八粥。但对于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而言,基本上是红豆粥罢了,那有如今这么丰盛,桂圆、莲子、枸杞、红枣、花生之类的基本没有。而我的家乡这天是吃腊八面,就是用青萝卜丁丁等做一大锅烩菜,条件好的是干拌面,条件差点的吃汤面条。由于腊月天冷,这一锅烩菜基本上能吃十天半个月。

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起,过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人们开始为过年盘算着。

人常说:“吃了五豆,长一碌碡;吃了腊八,长一杈把;过了大年,天长一椽。”意思是说,到了腊月天气逐渐变长了,春天也临近了。

在腊月里,初五初八农村人讲究并不大,但腊月二十三小年可是非常讲究的。小时候最喜欢过的就是小年了,因为这天的吃食最好,不参杂粮,过年的馍馍和包子还参很多杂粮呢。

小年的饦饦馍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母亲就早早的起来,用瓦盆开始和面,这时用的面粉是纯麦面的,不参一点杂粮在里面。然后开始打扫厨房里的卫生,特别是把灶火台(祭灶王爷的台子,家乡把灶王爷叫灶火爷)擦的干干净净。等我们起床后,母亲便把面盆放在炕头上,还要用被子捂起来。因为关中地区腊月的天气也相当寒冷,在零下十度左右,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相差无几,不放在热炕上,面是发不起来的。

说起瓦盆,当地叫面盆,现在的年青人根本无法想像,也没见过,但在五六十年代,甚至到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用这种用土烧制的青色瓦盆,根本就没有搪瓷盆之类的,更谈不上现在的不锈钢盆了。

小年的饦饦馍


谁家的面盆越光亮,说明谁家的面盆就用的越久,彰显这家的女主人勤俭持家,日子过的细致。农村婚丧嫁娶请客,都要到各家各户借面盆用,借的人都会在面盆上做记号,以防还时搞错。但总有几家的面盆根本不用做记号,一看就知道是谁家的了,因为面盆又光又亮,就是明显的记号。每次借时,女主人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别把面盆打了,咱这面盆都多少年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帮忙的人也总会对这种面盆格外小心,怕给别人打烂,这种面盆你赔个新的别人也不乐意。

到了下午放学,玩性再大的小朋友也都早早的回家了,小吃货们是要急着回家吃好吃的呢。我们姊妹们回家后,坐在炕头,眼巴巴的看着母亲开始做祭灶的饦饦馍。

饦饦馍,其实就是小圆饼子,就像陕西肉夹馍的饼子,不过要讲究得多了。

这天做的饦饦馍要放入芝麻、葱花、清油、盐等,别提有多香。这也算是行贿灶王爷吧,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替自己说些好话,祈求来年衣食有余。

在母亲做饦饦馍的过程中,我的味蕾就被它的香所俘虏,饱餐一顿的欲望更浓。然而第一锅烙出来的饦饦馍可没有我们的份,母亲恭恭敬敬地将第一锅烙好的饦饦馍全部摆在灶火台上祭了灶火爷。

小年的饦饦馍


想来灶王爷也挺辛苦的,农村的灶王龛设在灶间,大部分都是在墙上钉两颗钉子,上面架一块小木板,就算是灶王龛了。有的人家更是用两根木头棒子钉在墙上,架块小板子,上面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简单的灶王龛就算设成了。农家做饭全部烧的是柴禾,用烟熏火燎形容实不为过,灶王爷天天待在这地方也实属不易。

第二锅烙出来的饦饦馍便是我们的美食,这天可以尽情享用,小肚子吃的鼓鼓的,嘴巴还总是想吃,可父母也只是尝尝罢了,那能象我们哪样尽兴的吃。回想起来感到儿时是多么的幼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丰盛多样了,但每当想起儿时母亲烙的饦饦馍,总感觉哪才是人间美味,无与伦比,那饦饦馍毕竟有妈妈的味道。

王定安,陕西蓝田人,现居住新疆克拉玛依市,喜爱文字创作,更热爱蓝田这片热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蓝田   瓦盆   灶火   灶王爷   炕头   饼子   面盆   小年   家家户户   杂粮   腊月   记号   美文   讲究   母亲   条件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