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蓝田祝国寺记

游蓝田祝国寺记

游蓝田祝国寺山,这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朝思暮想的心愿。前几天,非常高兴地收到于建华老教授热情洋溢的微信邀请函,我才有幸第一次登临这座仰慕已久的神秘圣山。

在我老家白鹿塬上,那时就常听村里的大人们指着东方高高的笔架型山峰讲,它就是蚂蚱很多的中国寺山。后来我有时就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场棱上,凝视着东方冥思苦想,这座看似近在咫尺、又远不可及的中国寺山上,究竟是个啥模样?远远地望着一年四季山上景色的变幻,心想我什么时候也能上中国寺山去逮一回蚂蚱?随着慢慢长大后,又外出求学、工作 ,这个想法也就逐渐淡化、甚至遗忘了。这次于老的突然盛情相邀,一下子又激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上中国寺去!我听后立马欣喜若狂,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多梦的童年时代。就为实现这一小小的心愿,竟让我等了半个多世纪,而时光又如白驹过隙。

已87岁高龄的北京师范大学于老教授,精神焕发,兴趣广泛。他退休后回到古城西安幸福地安度晚年,也算是落叶归根。多才多艺的于老,更喜欢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他既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是我们名符其实的蓝田乡党,更是能和我们畅所欲言的忘年交好朋友。于老曾赋诗並亲自书写赠我,这一难能可贵的墨宝,我已很好地珍藏。

游蓝田祝国寺记


这次于老还邀请了《蓝天文苑》的顾问于西敬先生、主编魏娟妮女士、副主编王刚夫妇以及杜颖女士和贠文贤夫妇等一同前往。11月12日上午,我们一行10人分乘三辆小车,由蓝田县城出发,直奔城南的竹篑山而去。

初冬的早晨,空旷的田野里光秃秃地一片,零星枯萎的荒草在冷风中摇曳着,显示着它的存在。公路两旁树干上个别泛黄的叶子还在挣扎着,似乎不愿离去。远处农户屋前落完叶子的一树火红的柿子格外醒目,像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不大一会功夫,我们的汽车就来到竹篑山下,举目望去,满山遍野呈现一片褐黄色,深红色的枫叶点缀其中,还保留着一些不情愿退去的、深秋的印迹。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直冲云端。我们的车子很快就爬到了山顶。虽然便捷,没有登山的辛苦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乐趣,沿途的风景像快镜头似的,还来不及仔细观赏,就一闪而过,心里不免有些许遗憾。

游蓝田祝国寺记


到达山顶后,大家纷纷走下车四处游览。首先看到的是雄伟壮观的文峰宝塔。我终于搞明白了,过去念叨了大半辈子的中国寺,原来是蓝田地方话的口音有误。寺以山为名,竹篑山上的寺,故名为竹篑寺,现又更名祝国寺。新寺名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寄托着人们希冀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但却少了些历史的苍桑感。而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还仍然是早已叫习惯了的“中国寺”。我以为,这个在民间多年流传的、以国家名称命名的寺名,更彰显出它独一无二的宏伟、大气和壮观。

竹篑山上自古以来历史和传说很多,《旧图经》里记载,“黄帝时,风后来蚩尤,部众于此。”还有记载辋川水在这里被拦腰截断,巨大的声浪让悬崖发出如雷鸣般的轰鸣声终年不断。据文献记载,早在隋朝的时候,竹篑寺山就有佛塔了,寺分东西,两寺遥相对应,香火终年不断。后来又建了风后祠。祠殿在明万历八年(1653年)建成佛塔,即文峰塔的前身。上世纪某个大型活动时,佛塔和寺庙不幸皆被焚毁。2008年,顺应天意民愿,在竹篑山上重建的、高达近40米的七级八棱文峰宝塔如擎天立柱。

吸纳八方瑞气,俯瞰千村霞烟。

广播佛语钟鸣,蔚为蓝邑大观。

游蓝田祝国寺记


我们还游览了山顶上位于东西两个平台的祝国寺遗址,大家踏着已枯萎的没膝荒草向上爬去。喜欢玩抖音的人,这时正在不失时机地取景摄相和制作,快速发朋友圈。业余攝影师王刚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变换着不同的拍摄角度,捕捉精彩的镜头,记录这美好的永恒瞬间。

正待修复重建的祝国寺遗址,隐藏在青松翠柏之中。几间临时搭建的简易殿堂,以及悬挂在草丛中锈迹斑斑的大钟,看似有些许荒凉。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香火鼎盛时的辉煌。农历的六月初六,是祝国寺传统的古庙会。每年会期来临之时,朝山、上会的香客最多时达三万余人。只见崎岖不平的上山路上,人流密密麻麻如潮涌,好不热闹。据说原来这里半山上还建有汤房,专门供上山朝拜的人休息,不过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

每年夏收刚过,村里总有一些人结伙到竹篑寺山逮蚂蚱去。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们生产队有个叫大闷爷的。他孤独一人在外漂泊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定居。我只记得在58年吃食堂饭时,每当我们生产队的食堂开饭时,他那“食堂开饭了!”的宏亮喊声划破长空,响彻在整个大亮村的上空,仿佛要把全村人都叫来吃饭似的。他的真实名字,我直到现在也不得而知,反正村里人都叫他“大闷爷”。

记得有一年夏收刚完,大闷爷就领着几个年轻人,又去上竹篑寺山逮蚂蚱。我当时因年龄太小而无缘一块前行,只能听他们回来后绘声绘色地描述那有趣的经历。每次上山去逮蚂蚱,都是晚上趁着夜色出发,来回二十多里路程,徒步往返。手电筒、蚂蚱诱子和装蚂蚱的笼子以及用铁絲、网袋和竹竿自制的捉捕器等是必带的。所谓蚂蚱诱子,就是类似说快板的艺人所拿的打竹板,形状更巧小些,拿在手里一抖动,发出的响声类似于蚂蚱的叫声,以引诱蚂蚱叫起来后,再顺着声音,立即拨开草丛,急步上前抓而捕之。所以在我童年的印象中,中国寺山与逮蚂蚱,似乎就是同义词。

游蓝田祝国寺记


在游览期间,于教授还给我们讲述了他在北师大外文系工作期间,和同样教授俄语的开国元帅朱德独生女儿朱敏老师的感人故事。只因特殊年代的一张大字报,而使两人结下了长达40余年亦师亦友的情谊,使我们在场的人听后都感触颇深。

于老的两个侄子对老人家一路上无微不至的全程陪护和关照,晚辈们以实际行动,给我们诠释了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特别他一个侄子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好似表演精彩的相声段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的欢声笑语不断。听说和郭德刚搭档的著名相声演员于谦,就是他们本家人,这可能也是蓝田于氏家族基因遗传的缘故吧。

由于教授发起的这次祝国寺山之行,最后成为《蓝天文苑》的一次非正式的小型野外采风活动。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这曾经魂牵梦绕的“中国寺”(祝国寺),由于时令不对,遗憾的是眼前万籁俱寂,连一个蚂蚱的影子都没见到。于是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来。不为逮蚂蚱,我就站在这巍峨的文峰宝塔前,侧耳倾听那满山遍野蚂蚱此起彼伏有节奏的大合唱,肯定还有不知名的虫儿的优美伴唱。到时候咱们都相约着再一块去,身临其境地亲自感受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悦耳动听的绝妙交响音乐会吧!

郗崇民,白鹿原大亮村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等,《蓝天文苑》签约作者。少时喜文,多年事工,闲暇之余,重拾旧梦,偶成小文,散见《在蓝田》、《蓝天文苑》、《白鹿原文学社》及《今日头条》、《幸福蓝田》等媒体平台。

游蓝田祝国寺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蓝田   夏收   满山遍野   生产队   佛塔   蚂蚱   荒草   宝塔   文苑   美文   村里   中国   山顶   食堂   蓝天   教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