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那些歪到发怵的信仰:白发送尽黑发是食人精

凤姨

凤姨今年九十多岁,再过四五年就百岁了,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长寿星之一。

凤姨的称呼是随丈夫叫的,我母亲管他丈夫叫凤哥,所以又叫凤哥媳妇为凤嫂。

我因为隔着年岁相差太大的缘故,两家院落又离得远,并不常照面招呼。偶尔碰着面来,也只是笑笑以示招呼。

家乡很多人的辈分,我其实是分不大清的,常常叔辈搞成兄辈,兄辈搞成叔辈,乱得很,后来干脆就不熟的,见着面只管卖个笑了。

因为凤婶这称呼听着叫着都觉别扭,索性文中便以凤姨来称呼,总归辈分是没差的,不算无礼。

凤姨论年龄赶得上我奶奶,论排辈还是在姨辈。

我们那就算年龄再长,也得按辈分来称呼,就算不亲的远近邻居都一样。

所以,看到年龄跟自个差不多的还得管自己以长辈称呼的非常的常见。

一般若是父辈的年龄,大多就不按辈分来称呼了,不论称呼的还是被称呼的都别扭的慌。

其实到我们这辈人的时候,现在基本上就不大按照他们以前的规矩了,若是有年长还按辈分,若是年小或相当,基本上直呼名字。

凤姨转嫁兄弟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凤姨嫁到了我们村,头两年的婚姻生活如常,跟每个新嫁的媳妇一样,都是学着伺候丈夫和公婆的生活,照顾家里,做个贤惠又能干的好媳妇。

没过两年,丈夫就因意外去世了,新嫁的媳妇还没来得及给夫家添个子孙。

凤姨的夫家有两兄弟,凤姨最先嫁的不是凤叔,是凤叔的兄长。

凤姨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凤叔尚是未娶,公婆做主,约定成俗,嫂子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凤哥媳妇。

那个年代,这是习以为常的风俗,落了单的媳妇,兄弟继娶,还是一家人,不算乱伦。

就这样,凤姨正式成了凤姨。

‬凤叔亲手结果了不争气的大儿子

凤姨成了凤姨之后,先后又添了四个儿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凤姨的大儿子,我没见过,只听母亲说过。

凤姨的大儿子去的早,用现代的话来说叫死于非命。

其实也算不得是非命,大儿子是死于他父亲、凤姨丈夫之手。

大儿子年轻的时候一表人才,高大个,同村里人关系还不错,懂礼貌。

大儿子长大成人后是常在外面的,听说是不务正业干的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二儿子媳妇娶的早,凤叔凤姨都是帮着操办的,很是热闹。

大儿子在二儿子娶媳后又光棍了几年,大儿子本身随着年龄的增大,又是独身,心里身理压力都随之增长,再加上村里兴起的闲言碎语总传到大儿子耳朵里。

那个年代村里人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嚼舌根了,其实直到现在这风气依然还在。

大儿子心里失了衡,每每回家都是跟父母无理吵闹,怪父母不给他娶媳妇,偏心弟弟等,言辞激烈,情绪炸裂。

本身就受封建传统熏陶的凤叔,又没受什么新的文明洗礼,怎受得了大儿子如此的无礼不孝丢祖宗颜面的行为,激烈之下,一锄头就往大儿子脑门上扣去。

动作之凶猛,那红急的眼神,旁观连劝架的都没有,没有一个敢上前的。

一锄头下去的大儿子并没有马上毙命,凤叔拎着大儿子就往门前的池塘,直把头往塘水里按,直到大儿子停止了任何挣扎。

当时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连着很多年,院里的人晚上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若是非得出门,身上总要带些辟邪的物件,刀、剪刀什么的。

多年后的今天,当事的人们还仍然记得。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

再悲伤的事总要过去,活着的人还得继续。

好好活着,是活着的人的使命。

大儿子的离开,和丈夫的牢狱之灾,并没有击垮凤姨。

凤姨坚强地操持着整个家,家里家外井井有条,女儿出嫁,小儿子娶媳妇,都是凤姨一手操办的。

再后来,凤叔被放出狱,终于一家人又得团圆。

凤叔出狱后的那些年,夫妻俩同甘共苦,家里光景也渐渐好了起来。

子女们也都各自有了自己还算渐好的生活。

没有人再提起过去的人和日子,似乎是刻意的,又似乎是忘记了。

子女们又添了子女,凤叔凤姨迎来了儿孙满堂的大团圆。

在凤姨近七十的年纪,女儿因病去世,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凤叔自出狱后人就变了很多,这一次女儿的离开,凤叔老的更快了。

凤姨倒是看起来很通透,依然健朗如常,家里家外地操持和忙碌,支撑着整个家。

凤叔病倒了,刚过七十大寿没过几个月就病倒了。

又过了几个月,凤叔离开了。

凤姨开始了独自一个人的生活。

飞来横祸,凤姨背锅

21世纪的我们村,人们大多已不在家里种地为生了,除了老人、儿童,及一些中老年妇人在家,其他人都到特殊时候才会回家来一趟。

原来的那一批壮年也迈入了中老年时代,原来的中老年亦正式进入了老年时代。

人一但进入老年,就得面临着一个世纪难题——死亡,这是个从过去到现在还未曾在农村被识透的难题。

人们害怕死亡,对死亡恐惧并抗拒着。

人们又无奈着,这一天指不定哪天又终是会来,无论谁反抗都只有一个结果:反抗无效!

他们没来得及活明白,就得走向死亡。

这是谁都不甘心的。

人若非病而死,又是在农村里认为是最不祥的离去方式。

农村里每办一次白事,道场师傅都会算上一卦,会大致说上下一个可能要办白事的性别、年龄范畴。

有时说的准确,也应的准确;有时说的模糊,会给人留下无限猜测。

凤姨儿子遭车祸前的那一家白事算卦,说的就是模糊的对象。

当时说的两种可能:一种是老人,一种是中老年男。如果走的是中老年,那么还会有一个更年轻的要走。

谁也没想到会应在凤姨二儿子身上,大家的猜测还只是在那几个年老体弱的老人身上。

凤姨的二儿子遭车祸时,二儿子才五十八岁的年纪,车祸严重,急救了两天还是没能救过来。

自二儿子去世后,众人看着凤姨一人独大,九十多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手脚灵便,脑子清楚,却膝下渐稀,老伴去世,四个子女如今只剩了一个,怎么也没想到健朗的二儿子也会遭遇不测走在前面。

道场师傅的话又活跃在了众人的脑海、嘴里和耳边。

老不死是食人精‬

传言开始不胫而走:这老人是食子的命,长寿命是靠亲人来换的,不然她一九十多岁的老人怎么会比村里七八十岁的还要健朗,七八十岁的都走了一批又一批,她一个人屹立不倒,反而一年比一年精神。

那时最小的儿子也才五十多岁,眼看着越加健硕的母亲,父亲、兄弟姊妹相继离去,不禁不寒而栗起来。

他不想再待在家里了,实在是怕被母亲食掉命。


小儿子最终还是离开了家门,凤姨这回真真切切是一个人了。

农村那些歪到发怵的信仰:白发送尽黑发是食人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健朗   白事   辈分   大儿子   中老年   美文   村里   黑发   媳妇   白发   子女   丈夫   家里   儿子   老人   年龄   女儿   母亲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