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务村探源:福山官道经过这里,官府曾在此设“务”

黄务村探源:福山官道经过这里,官府曾在此设“务”

《芝罘区志》等志书对黄务村名由来的说法是:明朝时黄姓人在此建村,古代牟平——福山官道经过这里,客栈、饭馆、商号很多,为管理贸易和税收,官府曾在此设“务”(管理机构),故定村名为黄务。不过黄务村还有“韩氏建村”和“初氏建村”两种说法。村正东有峰山,村东南有五卒山。峰山原名风山,海拔221米,山上风大,民间有“上风山顶上风凉的说法”,后演音为峰山。村域内有两条河流,两条河婉转绕村,使村庄四面环水。

过去宁海州与福山县之间的官道从黄务村通过,黄务村是官道上福山县最东端,东面即宁海州的界牌村。宁海州官府在宁海州与福山县交界处树了一块高一米多的石碑,上书“宁海州州界”5个大字。查《芝罘区志》得知:界牌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因村南设石作界,故名。如此说来,石碑应是明朝万历年间前树的。现石碑犹在。

1977年时,黄务村818户,3301人,2016年1507户,3823人。黄氏是村里坐地户,明朝时来此定居,但人丁不旺。随后初氏、韩氏、邹氏迁入,初氏自西牟村迁入,韩氏自“小云南”瓦罐村迁入,邹氏自福山城东山后村迁入,清朝及民国年间,迁入人口及姓氏增多。据1991年7月统计,全村男性姓氏90个,其中韩氏(156户)、傅氏(114户)、邹氏(113户)、王氏(95户)、孙氏(92户)五姓人口最多。

80年代中期前,黄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之后以工商业为主。明清时,黄务大集就远近有名,每到集日,不少人远道而来,买卖很兴隆。新中国成立后,黄务村很重视集市贸易,派专人管理,过去每年集市纯收入达5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黄务村首先发展建材业,成立了木材加工厂及两个砖场,后来又成立了木箱厂、锁件厂、制钉厂、饭店、旅馆。1991年与台商合资的波丽坊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是烟台市第一家台资企业,90年代时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招商引资,先后引进10多家企业,多数是外资企业。

过去黄务村村东、村西各有一座庙,村东的是药王庙,村西的是关帝庙,均较大。可惜的是,1948年,两座庙被占领烟台的国民党军队拆除修工事。

1941年正月,福山县伪县长派于得水带一个伪军中队来黄务村驻防,并开始在村东建据点,修筑炮楼等工事。1944年,一小队日军及一个中队的伪军进驻据点,继续修筑据点和工事。据点四角各修一个岗楼,炮楼位于东北角,高6.6米,墙厚1米。据点外面有内外两道深数米、宽20多米的壕沟,壕沟外面还有铁丝网和鹿砦,据点内外共占地80多亩。为修建据点,日伪强拆民房71间,强占菜地12亩,还砍伐了大量树木,又从周围数村征用了大量民工。期间,日伪军枪杀4名黄务村民,打伤1人,抓走劳工7人,仅3人返回。

1947年,上级开展大参军运动,提出了“翻身农民当兵保家保田,地富子女当兵将罪折功”等口号,村干部带头,青年踊跃报名,共有248人报名。经过3次筛选,最后有30名青年参军,是当时福山县大参军模范村。

文 | 彭守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福山   官道   关帝庙   宁海   炮楼   明朝   壕沟   伪军   工事   官府   石碑   据点   中队   姓氏   美文   年间   说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