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在烟台养正小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

这座石碑高2.3米,宽0.76米,厚0.18米,重约0.9吨,全碑镌刻着537个字。碑文字迹清晰,碑体保存尚好。碑额上写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石碑上题写着“烟台特区私立养正小学新楼落成纪念碑 养正校董会1936年10月20日立”。碑文中记述了学校的发展史以及新楼落成过程。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养正小学内的纪念碑

你一定想不到,这座碑的碑额和碑体原本分属于两座石碑。细读碑文,除了有记载学校的简史,还记述着这样一件事情:1931年,养正小学因为要建新校舍,需将附近的三太爷庙拆除,“孰意有人出而阻挠”,这给养正小学带来了麻烦。这件事情是如何解决的呢?

名律师义务诉讼终获胜

1920年,养正小学为了扩建校园的需要,已将三太爷庙、以及相邻的寄柩所地皮、房产买下,计划扩建校舍。因当时无力扩建,因而暂时搁置。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1934年时的三太爷庙

在1920年7月1日出版的《钟声报》中,刊载了一则《烟台私立养正国民高等小学校学董团启事》:“……本校学生日益加多,原有校舍不敷应用,欲从事扩充,而地势湫隘,建筑即无隙地合并,又乏余房就近规度,惟与广仁堂寄柩所尚相联属,爰拟另由他处购地建房与该所交换,以拓本校校址。业蒙胶东道道尹准予照办,兹已将地皮购妥……”从中不难看出,房产、地皮所有权本无争议。

1931年,烟台社会各界28位有识之士集资成立校董会,接管了濒临倒闭的养正小学。为了长远的发展,时任校董兼校长的林秋圃推出新建两栋校舍、扩展校园的计划,但是,广仁堂违反合约,意欲阻止养正小学拆除其房产。养正小学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只能发起诉讼。

“缠讼数年”,养正小学最终“以证据确凿获胜,其担任诉讼之律师为张君孟甫、李君菊人,二人皆热心公益、纯尽义务,名堪钦佩”。

李安陶,号菊人,民国时期烟台有名的大律师,曾居住在大马路庆安里5号,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四合院里。他一生奉行“不接离婚案件”的理念,常年担任烟台政记公司的法律顾问。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李菊人律师

他热心公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5年,烟台成立了具有慈善性质的宗教组织——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李菊人被推举为“副院监”,道号承粟。

1931年某日,时任养正小学校长的林秋圃找到了李菊人、张孟甫,向他们说明了养正与广仁堂的纠纷,李、张二人了解到养正小学是烟台境内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也是靠社会各界赞助发展起来的学校,表示愿意为养正小学义务诉讼。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李菊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析案情,调查取证,最终在诉讼中获胜,为养正小学扩建新校舍扫除了障碍。随后,他代表学校“与广仁堂重立契约,订有详细条件以资信守”。

李菊人是我市著名画家李福昌老师的曾祖父。在李福昌老师的记忆中,曾祖父做事严谨,热心公益,经常出入卍字会,捐款捐物,还承担一定的事务。曾祖父很喜欢吃“德顺兴”的点心,“德顺兴”也常派人将点心送到其家中。

“文革”期间,90岁高龄的李菊人返回原籍淄川后不久去世。由于他出来做事比较早,家乡的人都不了解他。

2019年,近80岁高龄的李福昌老师凭着记忆,画了一张曾祖父李菊人晚年时的肖像。画中的李菊人蓄有胡须,目光炯炯有神,手持“养正案卷”,神情庄重,与照片中的李菊人形神皆似。

养正小学没有忘记李菊人、张孟甫二位律师的义举。1936年10月,校舍建成后,由养正校董张桐人先生亲书碑文,将二人的名字和事迹刻在“纪念碑”上,让后人永远铭记。

答谢社会捐助养正举行游艺会

这座石碑,还与85年前养正小学举办的一场盛事有关。

1934年,养正小学为了扩建校舍,向社会各界发出援助倡议。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助学,捐款人数达380人,捐款额29507元。

1934年,林秋圃大兴土木,拆除了三太爷庙和寄柩所,利用这笔捐款,建造了两栋二层60余间校舍和办公室(现存的旧址)。1936年,又将南院平房拆除,“改建新楼十六楹,至是本校校舍已共有楼房一百一十二间,南北对峙,户牖相望暂敷应用矣”。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1937年时的养正小学新校舍

为答谢社会各界对养正小学的关爱,1936年10月20日上午9时,养正小学在校内露天广场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养正校舍落成庆祝纪念典礼”,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当天参加典礼的有时任东海关监督周秀文、烟台特区张秘书长、张述堂处长、孙典忱主任、胥督学及各校董、学生家长代表、各界人士等不下千余人。

校长林秋圃及董事会主席崔葆生领导行礼如仪后,即席报告建造校舍经过,各界领袖相继演说,训勉恳切,听者振奋。

11时许,由公安局乐队奏乐为“烟台特区私立养正小学新楼落成纪念碑”举行揭幕礼,礼成,摄影纪念。略进茶点后,来宾自由参观。学校为使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办学成绩,特别开放三间教室陈列学生成绩展览,作品以图画最多,室内充满着艺术氛围。

晚间举行游艺大会,有学生及来宾、家长等500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校门由童军守护,场中也由童军维持,秩序井然。游艺会在晚6时开幕,各级男女生参加表演,颇具精彩。尤其幼稚园生表演的“司马光击缸”故事、五年级学生表演的国术,博得众多掌声。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上世纪40年代,养正学生在校园内表演歌舞

纪念碑历经磨难重见天日

为了感激捐款人士的义举,养正校董会特编写《养正小学校舍落成纪念刊》一册(现收藏于烟台市档案馆),同时立汉白玉石碑两座,以示纪念。

一座是“乐善好施”碑,尺寸规格比“纪念碑”略大,上面镌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

据毕业于养正小学、今年85岁的烟台画家杨连成老师回忆,当年,这座石碑就立在南校园南墙旁边,依稀记得上面刻着好多人的名字,可惜,这座石碑在“文革”时被当做“四旧”毁坏,其碑额“乐善好施”因压在篮球架子下面,得以存世。

另一座就是现存的“纪念碑”。

当年立于办公楼(后来的传达室)北墙下,“文革”期间,“纪念碑”也要被当做“四旧”毁掉,当时碑额已经被破坏,时任养正小学校长的宋恤东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想办法将石碑保护了起来。他先是找人将石碑就地放倒,靠在墙角边,然后特意将碑面朝下,以避免碑文遭到损坏。

1992年,调任养正小学任书记、校长的王世珩,发现这座尘封了20多年的石碑依然卧躺在墙角,此时宋恤东校长已经去世多年了。

王校长意识到这座石碑的重要性,赶紧找来工人将石碑小心翼翼地扶起来,擦拭后,“校舍落成纪念碑”碑文呈现在眼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石碑,王校长特意将其立在北校园西侧的教学楼墙下,后将“乐善好施”碑额安置在“纪念碑”上。自此,这座命运多舛的“纪念碑”重见天日。

2019年8月,为了研究和妥善保护石碑,烟台市芝罘文化研究会的曲向东老师将碑文拓下来,交由烟台市图书馆、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烟台养正小学等部门多方收藏,以传后世。

如今,这座经历了85年风雨的“养正小学新楼落成纪念碑”,伫立在校园中,向世人讲述着养正小学建校121年不平凡的历史。

(特别感谢王世珩校长、杨连成老师、李福昌老师、滕长富老师、魏敏先生以及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姜振友、曲德顺、韩沂树等先生提供资料帮助)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 | 冷永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纪念碑   碑额   烟台市   校董   小学   曾祖父   乐善好施   太爷   碑文   烟台   石碑   新楼   校舍   美文   曲折   校长   想不到   往事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