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街面忆往 | 说说烟台街上的那些老药房

根据烟台史志记载,十九世纪80年代之前,烟台既无医院也没有一家正规的药房,人们生了病只能找江湖郎中或求助秘方,常有误诊丢掉性命的事。1863年,黄务人邹巨川和邻村王氏兄妹三人,共同出资二十吊钱在北大街开设了烟台最早的一家药房:生生堂药房。这家老字号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年头。

烟台街面忆往 | 说说烟台街上的那些老药房

邹巨川

邹巨川涉足这一行,不是偶然的。有一年冬天,邹巨川的父亲突发咳嗽,愈来愈烈,厉害时,夜不能寐,继而无法下床劳作。为给父亲治病,邹巨川四处访医寻药,在煎药的过程中,他将不同的药方进行对比,反复琢磨,并请教药农,翻山越岭采集药材。不久,父亲的病渐有起色。有了这段采药、抓方、煎药的经历,邹巨川这个农家子弟粗通医术药理,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于是他到城里一家小药铺学徒,很快便熟悉了中药材加工的各道工序,并有了自己开一家药铺的打算,只是苦于无资金无法实现。后来他结识了邻村的王氏兄妹,这一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于是老烟台第一家药房在北大街开业了。

烟台街面忆往 | 说说烟台街上的那些老药房

之后,北大街上先后又开设了“成生堂”、“福庆堂”、“同合堂”、“同春堂”、“桂山”、“中和”等药房,加上新华街的“天德堂”、北大街的中西大药房和草市街的新亚大药房,烟台的中医药事业由此发端。

中药房多为前店后厂。前店有坐堂的中医师(老百姓称“先生")把脉诊病,有药剂师依方抓药。后厂则按传统工艺对药材进行加工和验方,精制成丸、散、膏、丹。

这些精制的中药有极好的疗效,深受老烟台的青睐。那年月,小孩子大都很瘦弱,肋巴条(肋骨)一根根的清楚可见,如果孩子小肚子凸得很大,脸上显现白色菊花状斑花,小肚子手摸有块状疙瘩时,说明肚子里的蛔虫已经很多了,需要打蛔虫。

中和大药房用草本植物山道年的花制成的“山道年驱蛔虫药,疗效极好,去药房买药时,只须告诉药师患儿的年龄,药师就会拿出用纸包好的两包小药丸,售价一般一毛钱左右。早晚空腹各服一包,服药的第二天,患儿肛门处就会有蛔虫向外钻,大便时可见蛔虫。

炎热的夏季易中暑,老烟台人叫“热着了”,头痛恶心,喝上一支“急救水”(也叫“十滴水”)可立即见效。

那时,生疮生疖子是常见的皮肤病,中药房一分钱一贴的拔毒膏买回家,用火将黑色膏药烤软发粘,贴到患处,疼痛会立刻减轻。

烟台街面忆往 | 说说烟台街上的那些老药房

当时每家大药房都安排有坐堂医生,以方便病人问医寻药。这些坐堂医生大都具有真才实学,医术精湛。讲信誉的药房,对坐堂医生的选择是很严格的,因为一旦用了庸医,便会砸了药房的招牌。

生生堂有位坐堂医生名叫宋金五,他治疗肚子疼(肠胃病)是一绝,烟台有首童谣:“肚子痛找老宋,老宋在家磨刀子割割出个屎包子”。

解放后,家居所城里的尹姓坐堂医生,外号“尹瞎子”,专治妇科疾病,很受老烟台妇女的崇拜。

1931年全国有名的中医大夫罗盛初,曾在生生堂挂牌行医,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个故事说,与生生堂邻近的益兴绸缎庄掌柜,有一次出门送客时突然仰面摔倒没有了气息。伙计们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生生堂,几个挂牌医生都束手无策,赶紧请出罗盛初。罗大夫把过脉后,叫人拿来“人马平安散”,把药装入一个皮鼓子(可喷药的工具)之中,对准患者的两个鼻孔,喷药三次,又叫账房先生过来帮忙,先把患者扶起来,用膝盖顶住他的屁股,罗大夫双手按住患者的膀子,向前一推一拉,患者立刻缓过气来,连打了四五个喷嚏。

罗大夫说他是跌倒憋气了,扶病人休息后,又给他把脉,说他心虚气短,有多种病症,需要调治,绸缎庄老板听得心服口服,对罗大夫佩服得五体投地。

中和堂坐堂大夫杨世球、福庆堂坐堂大夫仲绍文,也都是烟台颇有名望的中医大夫。

坐堂的大夫门诊收费称脉礼,收费按照医术水平和名气大小而定。罗盛初挂有一个椭圆形木质牌子,上书“中医师罗盛初专治疑难杂症”。他的脉礼最贵,门诊五毛,出诊大洋一圆,车马费另算。

生生堂创办时烟台已开埠,西药也逐渐涌进烟台。1886年由德国人在朝阳街开办的盎斯洋行兼营西药,是烟台经营西药的第一家,以后开设的西药房多集中在朝阳街上,有南洋大药房、斯谊药房、震亚药房、北洋大药房、新华药房,广东街上有一家华美大药房。

1908年李尊创办的中西大药房在北大西街路北开业,是一家集中西药兼售、医售厂商一体的大药房,该药房成药有治妇科疾病的“调经活血丸”,治疗伤风咳嗽的“止咳糖”、治皮肤病的“全生第一膏”、治霍乱吐泻的“地球牌时疫救急水”等,这些都是老烟台市民信得过的成药。

上世纪20年代,老烟台不大的闹市区,已有药房20余家。但中药房从不搞促销,坚决不作虚假宣传,讲的是商道(生意经)。代客加工煎药,送药上门,上门看病,全天候营业,每个药房夜间都留有个小窗口,不论五冬六夏,三更半夜,只要有人敲窗买药,就立即开窗纳客。

现在烟台的中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始建于八十多年前的中亚大药房。1931年4月,中亚大药房在烟台闹市区草市街50号(现南大街东部路北)开业。经理曲乃谦,副经理王乃民筹资三千银元,店房二十间,采取传统作坊式经营,主要产品为中亚牌至宝三鞭丸。日军侵占烟台后,百业凋零,中亚大药房一度濒临倒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 | 祝明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烟台   药房   中亚   中药房   成药   邻村   药铺   中医师   街面   闹市区   蛔虫   医术   西药   美文   大夫   患者   街上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