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忆往 | 所城西门外关帝庙前的烘炉店铺,是芝罘最早的铁匠记忆

烟台忆往 | 所城西门外关帝庙前的烘炉店铺,是芝罘最早的铁匠记忆

铁匠这行在历史上所以神奇,皆因为他们的伙伴是人们心中最为敬畏的两样东西:火与铁。一个小小的铁匠铺就像一个具有无限张力的产房,它的熊熊火焰催生了许多承载历史前进的器物,从车轴到火镰,从撬杠到机械。

铁匠大体上分白、黑、红三大类。白铁匠为打水筲、铁壶等白(薄)铁的手艺匠人;黑铁匠指那些专门融铁浇铸的翻砂匠;红铁匠就是专门烧炉打铁的烘炉匠(也作红炉匠)一族。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铁制的农具、工具、兵器及杂器。《管子·海王篇》载:“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铁工具在农作上的广泛应用,使齐地那多盐的舃卤荒芜之地,变成了膏腴之田。

根据民间记忆,大约明朝时,烟台的莱州、黄县、蓬莱一带便开始零星地出现了拉风箱、打农具的铁匠炉,这可能是烟台最早的一拨铁匠。那时就以打制农具著名的黄县(今龙口)高卢村,至今仍在生产着优质的铁锨与锄板。

铁具的融入,撬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板结的轮毂,随着使用层面的深入和拓展,烘炉匠的足迹遍及胶东大地,明明灭灭的炉火温暖了大大小小的村落。

烟台忆往 | 所城西门外关帝庙前的烘炉店铺,是芝罘最早的铁匠记忆

在集市比较发达的地方,还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铁匠会”——每到农历二月廿三日,胶东的烘炉铁匠们便会聚集在一些大的集市上,搭炉灶,燃炭火,拉风箱,抡大锤,以“丁丁当当”的节奏,开胚、成型、熟火、蘸火、精锻、冷作,恣意展现着平生的技艺,吸引着四村八寨的人纷纷前来添置锄、镰、锨、镢、刀、铲、豁子头等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有不少拿来废旧的农具、工具加工翻新、修旧利废的。据称,手艺高超的铁匠们在这样的“铁匠会”上收到的活计,常常可以忙活上大半年。

因为这种“铁匠会”选在了春耕前夕,不仅适应了生产的节律,也顺应了人们的习俗。所以,“铁匠会”在几百年里一直是乡村集市上的亮丽风景,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胶东许多地方还在热火朝天地演绎着这种乡村大戏。

清康熙三年(1664),朝廷下令废除卫所制,奇山守御千户所改为奇山社。官兵解甲后各尽所能、各显神通,除了传统的种地经商之外,也开办了许多木匠、铁匠作坊。所城西门外关帝庙前出现的烘炉店铺,是芝罘最早的铁匠记忆。

烘炉铁匠以谋生方式不同,分为游方铁匠和坐店铁匠两大类;以操作的方式不同,又有高砧子铁匠和矮砧子铁匠区别的称谓。

打铁须有一把生猛的力气,一种能够吃苦耐劳的体性。最初的铁匠炉大都是以家庭为主,丈夫掌钳,妻子拉火,儿子抡锤的这种老少炉、同辈炉、亲友炉为主的架构。虽不能发大财,养家糊口却没有问题。

烟台忆往 | 所城西门外关帝庙前的烘炉店铺,是芝罘最早的铁匠记忆

铁匠终年难得穿件新衣服。炉红铁热,铁锤一轮,火花四溅,连皮围裙都烫得窟窿眼睛的,衣服就更会被烧得像马蜂窝一样了。烘炉铁匠们整天生活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汗灰浸身,灰头黑脸,所以戏曲里的铁匠都是由黑头来扮演的。

因为挣不了多少钱,活计又脏又累,铁匠找媳妇成了老大难。有一首歌谣唱道:“有女不嫁打铁郎,成年累月守空房,正月出门去游方,出门带的狗干粮。临走没有盘脚钱,跪了二叔求大娘。外出一年无音讯,愁得青丝挂寒霜,离家两载无银两,家中老少炊断粮,出走三年无踪影,多半尸骨埋他乡……”这歌虽然唱的是游方铁匠,却反映了所有铁匠的辛酸和窘况。

烟台开埠后,海上货运快速发展。大批进出口货物在芝罘大庙一带交流集散,主要依靠骡、马、驴畜力驮运。根据东海关的不完全统计,那时,每天进出港口的牲口就高达3000余头。这支庞大的队伍,仅蹄铁的需求就足以托起个诱人的市场。所以,铁匠们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选择在芝罘的交通要道、村边路口以及繁华场所附近,建炉开火,搭架作业,做起了给骡马打蹄铁、上马掌的生意。他们是之后相继涌来的铁匠大军的先头部队。

在港口经济的强劲拉动下,芝罘工商经贸业蓬勃地兴盛了起来。铁匠们麇集成群,多以老乡或者专业的关系趋同抱团,一字排开,纷纷占据有利的地段,开门立户。

那时,大庙左右,西南河畔,一团团熊熊的炉火,映红了芝罘百业的晨昏;一声声铁锤的叮叮当当,敲响了烟台街手工业的先声。这些外来的烘炉匠,一时成为了烟台开埠后兴旺百业中充满活力的一族。

随着海运的发展,造船业应声鹊起。以威海、荣成人为主的烘炉铁匠们,便聚在西南河北头靠海边的一带,开店立户,抡起了重磅大锤,专事船具、大锚的生产,时人称其为“威荣帮”。

而以制作木船匠作工具的斧头、刨锛、凿铲为主的莱州人,则团成“莱州帮”,在太平湾身前的大关前街一带鳞次安家落户。

随着海上渔业捕捞生产和加工生产的兴旺发达,专门为生产刃具、菜刀、鱼刀、铡刀、纸刀而来的“章丘帮”铁匠,就群居在南洪街、四道湾一带。

而应生活逐渐提高而出现的那些打锁链、打煤锨、火铲、勺子、马勺、剁锉等打小铁的“潍县帮”铁匠,则集中在毓璜顶下的百业市场附近。

还有以生产家用剪子、铁剪子、理发剪子等生产剪刀为特长的“临沂帮”,就占满了大海阳宴芳街那边的打剪子胡同……

每当夜晚,这些铁匠铺、铁匠炉、红炉等小作坊,在以西南河两岸为中心的几里方圆之内,那红彤彤的炉火忽闪忽闪地映红了半边天,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你追我赶,形象了芝罘开埠生活的铿锵节奏。

铁匠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革命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1938年天福山起义之后,便有许多烘炉铁匠踊跃投军,在军工生产的特殊战线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笔者曾在艾崮山脚下的村里集大埯里,参观过皇姑庵八路军兵器厂遗址,不仅看到了一些当年生产的各种武器,还抚摸过当年铁匠们生产用的大锤和砧子。那时,他们就用这样的工具和设备,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生产出了锋利致胜的土造战器。

如果再放眼盘点一下,这样的遗址几乎遍布于胶东的深山远村中。黄县的圈杨家,就坐落着天福山起义军的第一个兵工厂;莱阳、平度、掖县(今莱州)、招远四地交界的大泽山的夏甸村、牙山一带的高家沟、老庙后;蓬莱、黄县、栖霞、招远四地交界的前寨、后寨、曹高家等山村、还有昆嵛山、垛山深处,到处都有这样战争年代留下的修械所和兵工厂的遗址。

文 | 朱相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烘炉   烟台   铁匠   关帝庙   招远   砧子   胶东   莱州   蓬莱   风箱   剪子   炉火   农具   西门   遗址   集市   美文   店铺   记忆   工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