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京剧与麻城


刘宏/京剧与麻城


京 剧 与 麻 城

文/刘 宏

刘宏/京剧与麻城


京剧是国粹。在她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元曲、昆曲、家乐班、皮簧、楚剧、汉剧、徽班进京。若以这些关键词为标杆,上溯京剧的历史源流,就会发现麻城这块热土曾对京剧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京剧源于南戏。因为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南戏声腔,所以,四大声腔又统称南戏。在明代,世族豪门家乐班开锣演戏必演南戏,麻城望族也无例外。

刘宏/京剧与麻城


麻城丰富的元曲原本收藏


戏曲是一门传承与创新极强的艺术。谁的前代戏曲收藏丰富,就意味着谁掌握了创新的主动权。因此,明代著名戏曲家臧懋循、汤显祖、张凤翼、潘之恒等都十分注意搜集“元曲”原本,潜心研究,才为戏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为战乱和其它原因,明代初年,“元曲”原本大部散失民间,很难系统觅见。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元曲”的宝藏还是被“有心人”发现了,这碧玉珍宝就藏在麻城世族刘承禧家。

首先进入刘家藏书楼的是戏曲大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八年,汤显祖春试不第,访友人黄州同知兼摄黄冈知县龙宗武于黄州,经他介绍,结交了麻城刘守有、梅国桢表兄弟,在刘家居留数日。汤显祖在《诗文集》卷四十八《答陈偶愚》中说:“弟孝廉两都时,交知唯贵郡(黄州、麻城是它的属邑)诸公最早。无论仁兄、衡湘(梅国桢)昆季,即思云(守有)爱客亦自难得。三十载英奇物化殆尽。炙鸡絮酒,远莫能致。”

刘宏/京剧与麻城


第二个来刘家抄录“元曲”原本的人是臧懋循(1550——1620)明代戏曲家。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历任荆州府教授、夷陵知县、南京国子监博士。与王世贞、汤显祖友善。万历十三年(1585)年被弹劾罢官,之后致力于写作和出版书籍,先后编选刊刻有《古诗所》《元曲选》等。臧懋循对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总结、推广了元杂剧的创作经验。他选元人杂剧100种,而使这一宗珍贵的戏曲遗产得以保存并广泛流传,始于到刘家抄录大量“元曲”原本。臧懋循在他的《元曲选》序言中说:“顷过黄,从刘延伯借得二百五十种,云箓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因为校订。”这足以证明,臧懋循于1615年(万历四十一年)赴麻城刘延伯(承禧)家抄录御戏监本对其研究和戏曲的发展意义何其巨大!

刘承禧家有如此丰富的收藏,究其原因,一是他们父子占有锦衣卫要职,具有搜集收藏的优越条件。刘承禧是麻城今罗铺锁口河人,是兵部尚书刘天和曾孙,是锦衣卫缇帅刘守有的儿子。刘承禧本人也任过锦衣卫“大金吾”之职。万历四年,神宗皇帝赠刘守有对联曰:“祖大司马环袵甲胄斩将擒王剿十万铁骑摧枯拉朽;孙执金吾参赞机务缉官怀民腾九州碑口动地惊天”。因此刘承禧家族誉为“荆湖鼎族”,是麻城第一望族,在京城也是门庭威赫赫的世族。二是他们酷爱戏曲,家族中蓄有家乐班。刘承禧和他的妹妹刘孺人,也就是丘长孺的妻子是“南戏迷”,著有《集古诗》及《花园牌谱》行于世。

刘宏/京剧与麻城


麻城家乐班的繁盛


南戏在明代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已成为世族、豪门和士大夫阶层娱悦的主要形式。长江中下游则更为繁盛,不唯见诸青楼歌馆,一般世族、豪门家也都蓄有家乐班,且能自家度曲、编剧和导演。

明代麻城因地处“光(州)黄(州)古道”,尊师重教,经济繁荣,由科举走出了一大批官员,还不包括众多的贡士,单上皇榜取得功名的文武进士就有136个、举人482个。

麻城籍监察御史、陕西巡按毛凤韶称道:“天下称文献上国莫如楚,楚郡莫如黄,黄诸邑莫如麻。”新的工商业兴起氛围与官宦豪门崛起,为以戏曲为代表的娱乐生活的时兴创造了条件。以刘承禧家族为代表的望族丰富的“元曲”收藏,得天独厚,为戏曲在本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世族大户家乐班应运而生。笙箫弦管,通宵达旦。其家乐班用以自娱,亦用以应酬宴客。似乎不养戏班就未显时尚,亦不足显富贵,有暗世族大户光辉。于是,争妍献媚,斗胜夸富,成为时髦。一县之内靠演戏谋生者,不知几千人。

麻城籍著名禅师僧无念在给梅之焕的信中曾这样说:“金吾(刘守有)聪慧,富贵具全。整月妓妾宴乐,被幻境搬弄,埋没自己本灵。及至临终,手忙脚乱……金吾机智一生,妓妾满室。从朝至暮,无片刻宁静,当作受用。及至苦死临头,几曾一毫受用得着?”

刘宏/京剧与麻城


麻城新近发现的历史文献《刘氏宗谱补遗》上记载葬于刘族“义冢”与《金瓶梅》有联系的名伶就有孙雪娥、韩爱姐、王六儿、郑爱月、重喜、冯金宝、桂姐、桂青、卓宜儿等,多达数十位。丘长孺父亲丘齐云更是个“南戏迷”。他娶江汉名伶呼文如为妾,在家开办家乐班,终日箫鼓凤鸣。其儿子丘长孺在游居兰陵间,与大戏曲家张凤翼、张献翼兄弟和潘之恒交好,也曾是戏曲界红人;他又与兰陵名伶白六、白二相恋,相继娶为爱妾。丘长孺虽出入歌馆青楼娱乐场,却不同于一般游闲公子,更不是平常狎客,在游乐场研习南戏弹唱、度曲、编剧,收集时新曲谱小调,充实自己的“家乐班”。蓄伎虽要耗费钱财,一掷千金,未免时儿捉襟见肘,但丘长孺乐此不疲。这让丘长孺的好友袁中道为其困窘着急起来,他在给丘长孺的信说:“兄家事不知近日若何?蓄伎一事,甚能缚人。本为行乐设,然却有许多苦,即防闲一念,费心已甚。真不如开后阁纵之耳,何如?”足见其挚爱。

从上面刘家和丘家蓄养家乐班的事实可以看出,麻城世族豪门开办家乐班已蔚然成风。在这种追求娱乐生活风气的熏染下,新翻旧曲,不断创新,也如同顺水行舟,是很自然的事。在南戏与麻城地方曲调融合中,遂变为楚地新声,这种接地气的新曲调自然顺应精神与口味需求,并日益扩大,会自然辐射到周边县郡,如教罗田、黄州、蕲水、孝感、黄陂、汉口等地,这就为后来汉调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刘宏/京剧与麻城


麻城民歌“哦呵腔”


麻城地处大别山区,古为“蛮苗”之地,自古就是歌舞之乡,地方的“哦呵腔”好像早就为南戏到来而作好了准备,所以,在世族竞演南戏的过程中,麻城“哦呵腔”就获得了一次流变升华的良机。

大别山的“哦呵腔”算得上是鄂东大别山区声腔艺术的活化石。麻城大别山区沟深林密,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山水相隔,人与人的召唤,凝聚力量是必要的。农事结束,便讴歌舞蹈,以镰、锹、锄、竿、杈为舞具,以家田、麦场为舞台,答谢神明而自娱,人们就用高亢的声腔表达情感,亢奋情绪,增强战斗力,或用劳动号子,或用于祭祀,或用于号召,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配以锣鼓敲打,气氛热烈而充满力量。发展至宋、元时期,鄂东的“哦呵腔”高腔声色就更为丰富了,不断融进了渔鼓、道情、采莲船、推王灯、踩高跷、皮影戏、被褡戏(布袋木偶)等艺术的音腔。

明代麻城家乐班兴起后,又在其中渐渐加入弦乐伴奏,如二胡、高胡、扬琴、三弦、琵琶等,打击乐器有板鼓、钹、小锣、大锣、马锣等。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每唱一句,打一板或两板,以此作为间歇,帮助演员换气、休息,以准备下句的说词。其板腔也多样化了:有慢板、中板、急板、快板;腔调有二高腔、二行腔、对腔、叹腔和小调,这就使所谓具有麻城特色“迓腔”(又称麻城调)应运而生了。

刘宏/京剧与麻城


著名冯梦龙就曾专程赴麻城采集过民歌。他说:“(麻城)迓戏演于昼,观之易迷,听之易晓,价廉费省,使于集事,故一村乍停,一村复起,男女辐辏,乐此不疲……”有民谣称“土荡约看花鼓戏(迓戏),开场决在两三更”,即指乡间看花鼓迓戏的情形。“迓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纽丝调”等曲牌。常用曲牌还有“锁南枝”、“宜春令”、“山坡羊”等。后来由麻城的“哦呵腔”发展而成的“迓腔”,又成为楚剧的主要腔调。句式上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在不同情节、不同人物表现上能巧妙地配合使用。

明末清初,楚地戏曲广泛兴起,其流派又分南路和北路。“路”即“流派”,湖北方言叫“路子”。楚剧、汉剧在北湖发展形成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府河一路包括安陆、随县、孝感、黄陂、麻城;汉河一路即指武汉,包括鄂东的麻城、黄州和鄂南的大冶等地。清代以后,麻城本土的“哦呵腔”、“迓戏”这些表演艺术,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种,这就是较为成熟的楚剧,另一支则称“东路子花鼓戏”。

刘宏/京剧与麻城


从汉剧到时徽汉融合


将麻城“迓腔”(楚调)融进汉剧的领军人物是与麻城毗邻的罗田人余三胜。余三胜谱名开龙,字起云,其祖辈于明代末期从罗田深水河处迁居九资河七娘山的上余家塆。余三胜出生时家境贫寒,小时随父母出外乞讨,靠拍渔鼓筒子(一种民间乐器)卖唱为生,往来罗田麻城间。他天资聪颖,相貌清秀,嗓音洪亮,稍长,被乡间东腔戏班吸收当演员,后在大戏班里学楚调、汉调。由于罗田与麻城山水相连,口音与风土人情相同,他将麻城“迓腔”融入“汉调”,感到形同乳水相融一般顺理成章。

汉调声腔以二簧、西皮为主,属于皮簧腔系。由于鄂东的黄冈、麻城、罗田和安徽的怀宁、潜山毗邻,汉班与徽班搭班演戏是常见的事,于是,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合流为所谓“皮簧戏”。徽汉合流的进行一步融合,促成后来的京剧形成还有赖于几次“徽班进京”。

刘宏/京剧与麻城


所谓“徽班进京”主要指两次徽班进京为皇家祝寿演出。第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秋“三庆班”为了乾隆八十寿辰,组徽班进京祝贺。这是最初的“徽汉合流”;第二次是继“三庆班”之后,徽班有四喜、春台、和春各班,合三庆班世称“四大徽班”进演出。余三胜为北京四大徽班进京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同治二年又入“广和成班”。他通文墨、善口才、演剧常创新腔,出新意。他以唱“西皮”和“反二簧”为最擅长。余三胜带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进一步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实,早在乾隆时吴太初的《燕兰小谱·咏四喜官》诗中就已经有“本是梁谿队里人,爱歌楚调一番新”之句。这说明,楚调早以流入北京,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道光时的汉、徽才完全结合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余三胜将汉调带入北京与徽剧结合再次实现了华丽转身形成京剧,又经过同治、光绪两朝的进一步推动,京剧特点基本定形,成为国粹。

总之,作为国粹京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元曲、家乐班、哦呵腔、迓腔、楚调、汉调到微汉融合,都有麻城人和地方戏曲的贡献,作为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零二零年六月于北京牡丹园

刘宏/京剧与麻城


★★作者简介★★

刘宏,男,1954年7月生。其散文代表作有《麻城赋》《清明吊李卓吾先生》《也说敦煌王道士》《苏轼过歧亭》《林则徐与麻城》《老娘的语言》《感悟龟山》《麻城与京剧》等。有文史研究论文《<金瓶梅>最早收藏者补证》发表于《文学遗产》,《<金瓶梅>作者丘长孺考辨》发表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刘宏/京剧与麻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麻城   罗田   京剧   楚剧   乾隆   汉剧   声腔   世族   西皮   元曲   戏曲   万历   明代   美文   豪门   北京   刘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