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滋养的作家:贺敬之的《白毛女》让毛主席擦眼泪

贺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东峄[yì]县(今枣庄市峄城区)贺窑村一个贫苦农家。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1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2年,18岁的贺敬之鲁艺毕业了,也是那一年,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贺敬之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讲话》滋养的作家:贺敬之的《白毛女》让毛主席擦眼泪

1941年,17岁的贺敬之与一帮文学青年结伴到了延安,报考鲁艺。虽然文学理论科目考得不好,但新诗创作得到文学系主任何其芳的赏识。何其芳是非常欣赏年轻人的,有他的诗作为证: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

所以,何其芳认为,这个会写会唱的少年是可造之材,就欣然录取了贺敬之。

在鲁艺,少年贺敬之遇到的老师都是文学大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的老师周扬,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名著宣读课的老师周立波小说家、诗歌创作课的老师何其芳,著名诗人。老师们用智慧之光与渊博的知识浇灌着株株成长的文艺战线上的未来栋梁,贺敬之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个。

贺敬之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延安的文艺活动,并写出了《十月》《雪花》等抒情诗,《小兰姑娘》《红灯笼》等反映日本侵略为老百姓造成的苦难的诗歌,成了小有名气的小诗人。

但是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毛主席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18岁的贺敬之是没有资格参加座谈会的,但毛主席后来到鲁艺又作了一个讲演,贺敬之有幸聆听了主席的亲切教诲。毛泽东在演讲中提出“大鲁艺”“小鲁艺”的概念:你们在小鲁艺这个小范围内要努力学习,但不要忘记广阔的社会这个大鲁艺,要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兴起了实践《讲话》精神、自我改造的热潮。贺敬之积极下农村、进部队,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民间文艺的精华。对陕北一带民间秧歌、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等民间艺术的精华也进行了采撷与吸收,为他以后诗歌和戏剧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943年到1944年,贺敬之担任秧歌剧的文字执笔,也单独写了一些秧歌剧。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歌唱艺术家郭兰英的成名作《南泥湾》。

《讲话》滋养的作家:贺敬之的《白毛女》让毛主席擦眼泪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展开大生产运动,“生产模范”三五九旅名声大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了一个《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的歌伴舞,歌曲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

贺敬之接到该歌词的创作任务,他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谱了曲。这首歌受到了王震将军大加赞赏。后来这首歌由郭兰英唱红,并编入后来的舞蹈史诗《东方红》。

另外一首编入《东方红》的还有同年创作的歌曲《翻身道情》,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民歌,写出了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真”。这是贺敬之深入陕北农民生活,体验陕北农民情感,学习陕北农民语言的成果。

《讲话》滋养的作家:贺敬之的《白毛女》让毛主席擦眼泪

而令贺敬之成名的是执笔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1944年,《晋察冀日报》记者林漫托人带给鲁艺院长周扬一篇“白毛仙姑”故事的草稿,请他审阅。在鲁艺领导研究为当年“七一”献礼的节目时,周扬主张将“白毛女”这一材料创作成歌剧。随即便成立了《白毛女》创作组,由只有20岁的贺敬之负责剧本写作。

在执笔写《白毛女》剧本的时候,贺敬之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他自己回忆说:

“白毛女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身的经历。我一边流泪,一边写剧本,忘记了自己是在延安窑洞,还是在大年三十杨白劳的家中,忘记了窗外雪花飞舞的沙沙之声。”

《白毛女》的剧本完成后,专家们建议在结尾处加一场重戏,但此时的贺敬之由于连夜苦战,已身心疲惫,便由丁毅完成了最后一场戏。

《讲话》滋养的作家:贺敬之的《白毛女》让毛主席擦眼泪

《白毛女》表现出年轻的贺敬之深厚的艺术功力与才情,舞台演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贺敬之回忆道:

在歌剧《白毛女》专场演出中,当唱到“太阳底下把冤伸”时,我注意到毛主席在擦眼泪。

《白毛女》上演后,反响非常强烈,有的战士看戏时拔出枪要枪毙“黄世仁”;收获更多的是观众的眼泪。喜儿的遭遇与千千万万受压迫、受剥削、受蹂躏的中国劳动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艺术效果上看,它不但在当时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剧《白毛女》还远赴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及奥地利等国家演出。1950年,《白毛女》改编拍摄为电影《白毛女》,舞剧《白毛女》也成为样板戏之一。

《讲话》滋养的作家:贺敬之的《白毛女》让毛主席擦眼泪

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时,年近90的贺敬之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1956年创作的这首《回延安》,表达了我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感情,也透出了我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心路历程。

  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文艺生涯的成长之源。“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几十年来,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是对那个火热时代的热爱我一直未曾改变。这种爱,是一生对延安人民的感恩之情。

  实践表明,只有在人民群众朝气蓬勃、富于创造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产生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可以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感恩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白毛女   南泥湾   秧歌剧   陕北   道情   延安   鲁迅   讲话   歌剧   美文   深厚   剧本   文艺   眼泪   民间   作家   老师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