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讲话》: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怎样挖掘、汲取?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了进一步阐述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提出并回答了文学艺术的源与流的问题,给出了挖掘、汲取源泉的方法措施。今天读来,犹言在耳,教益良多。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主席用哲学上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把“人民生活”与“革命的文艺”联系在了一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因此,文艺作品属于观念形态(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物质存在)的反映。

由此推论出,革命的文艺(文艺作品的一部分),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那么什么是“革命作家”呢?

学习《讲话》: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怎样挖掘、汲取?

毛主席在《讲话》的开始就指出,作家要站对立场,即无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立场;端正态度,即歌颂与批判暴露要区分“三种人”。能做到这两点可以称为“革命作家”了。

“人民生活”是什么呢?

毛主席指出: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文学艺术与人民生活相比相形见绌,是说人民生活是最生动的,任何文学艺术都不可能完全呈现出来;人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深厚的,任何的文学艺术只能是反映一个点或面,也是表层性的。因此,毛主席强调指出:

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这就是毛主席关于文学艺术的源泉的观点。

也许这个时候在下面聆听讲话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或困惑,这一点毛主席早就想到了,并且给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古代、外国的文学艺术遗产不是源而是流。

古代、外国的文艺作品,是古代、外国的作家,用古代、外国的人民生活为原料创造出来的。这也再次说明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观点。

怎样对待文学艺术遗产?

古代、外国的文学艺术遗产是文学艺术的“流”,只有优秀的作品太能跨越时间的阻隔流传下来。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

要继承,要批判地吸收,在创作文学艺术时借鉴。并且要避免两个极端:

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并且比较严肃地指出:

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毛主席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就是:继承、批判地吸收、借鉴。反对算盘否定与全面照搬。

文学艺术家怎样在人民生活中挖掘、汲取源泉?

关于如何对待艺术遗产,是“插话”。回过头来毛主席继续阐述文学艺术源泉的问题。

既然“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那么离开了这个源泉,文学艺术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毛主席说: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毛主席给出的挖掘、汲取源泉的方法措施就是:到人民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

毛主席还借用鲁迅在遗嘱里嘱咐他的儿子的话告诫文学艺术创作者“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观照当前诗歌界“屎尿屁诗”的横行,“大众不懂现代诗”的“自豪感”;小说界虚构的所谓“高密东北乡”“我们的村庄”,他们虽然出身农村,但并不懂得真正的农村,不到人民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汲取营养,而是将所谓的“主义”硬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可能会一时成为热搜,但绝不会有生命力的。因为他们不是“反映”生活,而是“虚构”,蓄意“捏造”生活,不会成为文学的“流”。

文学艺术怎样反映生活?

在人民生活中挖掘、采撷到的故事是不是原原本本地呈现就叫文学艺术呢?显然不是。毛主席说,相对于社会生活,人民更需求文学艺术。这是因为: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学习《讲话》: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怎样挖掘、汲取?

这“六更”就是毛主席期望的,现实的人民生活通过创作者在头脑中的反映而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

同样的人民生活通过不同作家的反映,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比如鲁迅与周作人,反映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但鲁迅成为新文化的旗手,周作人却沦落为汉奸文人,差之云泥。

这就要求创作者提高认知与素养,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作家。

关于典型化的意义

毛主席本身就是文学大家,他的诗词被称为“诗界昆仑”,无人望其项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客观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豪情鼓舞着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翻过雪山,走过草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学习《讲话》: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怎样挖掘、汲取?

所以,毛主席非常重视文艺的作用,对文艺工作者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和组织部动员和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中,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所制定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年轻的贺敬之的《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喜儿这个在黑暗的封建压迫下备受屈辱、奋起反抗、终于获得了翻身解放的妇女形象。揭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贫苦民众对地主的仇恨,形象地表现了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此剧融入了贺敬之的真情实感,他说,他想起了他的父亲,不停地流眼泪;《白毛女》的演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共鸣,“台下哭声一片”;激起军人的斗志,有战士拔出了枪,要枪毙“黄世仁”。

学习《讲话》: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什么?怎样挖掘、汲取?

女作家丁玲,被毛主席称赞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讲话》发表后,深入农村,考察土改运动,1948年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通过暖水屯从发动土改,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是当时的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的真实写照。


这时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塑造农民和农民出身的军人形象,以及其他人物形象上,较之过去也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因为这些作家艺术家们真正领会了“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精神,到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所结的硕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白毛女   文学艺术   源泉   延安   鲁迅   工农兵   美文   遗产   艺术家   文艺   群众   古代   作家   外国   讲话   东西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