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之《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阅读感受】

好书不厌百回读,《非暴力沟通》是值得再三品读的书籍。阅读起来比较流畅。

但我对于本书中第11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的内容存疑,还是有雾里看花之感。只是在一通梳理一下,似乎又有些理解了作者的一些想法。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在我看来,作者对于强制力或者说是惩罚措施的态度很模糊。

其积极意义在于意识到了沟通并不是万能的,现实中确实会存在无法沟通的时候,需要保护自己。

接下来又花了大量的篇幅指出惩罚的危害,比如会造成学生一些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容易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彼此的关系可能会疏远……有些患得患失。

就个人而言,我还是认为要有基本的是非观。

就算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人,做错了事也要担责。因为做了就是做了,错了就是错了。而做错了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视情况较成人减轻惩处。但绝不可以不了了之。

人性并非全善,而教育并也不仅仅是脉脉温情,更应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未成年人也是人。鲁迅先生也说过:“小时候不把孩子当人,大了也做不了人。”现在出现的熊孩子与缺乏敬畏心,缺乏强制力也许就不无关系。

我坚决反对无故的惩罚,但仍认为适当的惩罚是有益于人成长的。因为这就像悬崖勒马的那根缰绳,老师应该成为帮学生拉住缰绳之人。

但就现在的教育局势,勒马的老师在行动之前,也还需慎重为妙。相对来说,冷处理最好。但如果在已经明白出手的后果之后还是想出手,那么还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非暴力   卢森堡   缰绳   敌意   敬畏   美文   后果   想法   意义   老师   情况   关系   孩子   心理   作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