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孔庙的由来


在滑县四间房乡的大芬村村东有座遗址,原本是一座孔庙。相传卫国国主康叔公的后人子贡(姓端木,名赐)拜孔子为师,学业大成之后,便于现在孔庙遗址附近办学收徒,边传道受业,边奉养老母。

在此期间,东边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很多人被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得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做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还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报酬,这是平衡的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报酬。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还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羞愧不已。子路又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的人很感激,要送一头牛给他,子路收下了。孔子听完之后,非常高兴,说道:“从此之后,在遇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

从此以后,子贡和子路交往便更加密切了,其师孔子也曾多次周游至此亲临指导,之后孔子去世,子贡深感老师恩德,以木雕刻孔子像供奉于堂上,以备自己及其弟子参拜。由此沿袭后人筑房立庙,逢年过节众人上香敬拜世代相传。至隋、唐、宋时庙院内外占地达数十亩,明清时占地仍有三十多亩,有诸多道士入住,他们诵经文、习农桑,自食其力。民国初期尚保存庙院一座,大殿正房三间,偏房数十间,松柏树数十棵。民国期间战火连年,庙院变成废墟。现由村民募捐盖小庙一间,绘孔子画像于布上,节日期间悬挂庙内,前往拜祭供奉焚香者甚多。


摘自《滑县一村一故事》

供稿人:李兴月

整理人:刘宏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孔庙   滑县   拜祭   大成   农桑   孔子   赏金   救人   遗址   美文   后人   由来   报酬   民国   奴隶   平民   损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