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庙会和祭奠女娲的传说


马寨奶奶庙会原本时间较长,从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日都是庙会期,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古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在十八日之前,村里要组织百余人及全套祭祀器具,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祭拜女娲。除集中民间祭祀摆社外,从三月初一开始,附近各村零散香客云集奶奶庙,祈禳还愿,整月川流不息。进香朝拜的时间不太固定,一般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时也可。清朝已有公祭,只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形式、内容、范围已濒临失传,也或许是本村村民嫌拉的时间太长烦琐,久而久之,流传至今,庙会时间就只剩下三月初十到十二的3天时间了。

古时候,奶奶庙会期间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女娲祭典了。女娲祭典是这一带村民女娲崇拜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奶奶庙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典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祭奠仪式是一个或数个村庄的集体活动,村民组成的朝拜队伍在庙会期间到奶奶庙女娲神像前进行拜祭,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世道安宁。

女娲祭典中包含着美丽的女娲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主要有;兄妹结亲、抟土造人、制作笙簧、炼石补天、占地移山等,这些生动的神话故事,描绘了女娲这位上古时期孕育人类、带领人类治理洪水、建章立制、制作丝竹、创制文明、推进历史进程的始祖形象,高度赞扬了女娲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不屈不饶、仁慈博爱的始祖精神。在民间,婆母、丈夫平时对媳妇管束得很紧,一般不得出门,但到奶奶(女娲)庙会时,街坊几个妇女结伴赶庙会,却是被允许。因此,赶奶奶庙会可以说是妇女的节目。

拴娃娃。在女娲神像前,按照自己生男生女的愿望,用红线绳套在一个娃娃的脖颈上,往布施箱中放些钱,用红布把娃娃包起来揣在怀里,或者放在篮子里,叫着自己起的名字,不回头地往家走,到家后放在柜里或适当位置。这叫拴娃娃。日后如真的按愿望生育,再带上栓来的娃娃,到女娲庙去还愿。不成文的规矩是:生字还两个,生女还一个;没有按愿望生育的,把拴走的娃娃送回来。

戴锁与开锁。拴娃娃并生了子女的母亲在还愿时还要向看庙道人要根红线绳,给婴儿戴在脖颈上,意思是孩子从生下来到12岁是个多灾多难的阶段,需要神灵佑护和看管,即锁住;孩子长到12岁生命力强了,就可以开锁,自己成长了。

撒谷种。旧时,求子后得子的人去奶奶庙还愿时,还有庙前撒谷种的习俗,表示孩子生下来后,还要在娲皇跟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系红布条。汉民族传统上把红色视为吉祥色。奶奶庙会期间,是摊贩主大卖红布条的好时机。赶庙会的人们大都买上若干红布条,系在自己的上衣扣上,拴在路旁树枝、石碑上,或者带回去给家人,认为这样就能迎来吉祥,解除困厄。另外,还有坐夜、打扇鼓习俗,相传是为女娲奶奶过生日而彻夜不眠,大有不舍离别之意。妇女们或者打扇鼓,或者唱经歌《开心经》《娲皇经》等,现已失传。


整理人:刘宏

摘抄自:滑县一村一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女娲   庙会   奶奶   公祭   布条   神话传说   神像   脖颈   古时候   祭祀   美文   习俗   农历   村民   娃娃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