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流金岁月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晋书·张轨传》载:“永兴中,鲜卑若罗拨能皆为寇,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拨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震,惠帝遣加安西将军,封安乐乡侯,邑千户,于是大城姑臧。其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永宁元年(301 年)正月,西晋朝廷任命张轨为凉州刺史,兼领护羌校尉。永兴二年(305 年),张轨派司马宋配攻打南山之敌鲜卑,这次战役宋配杀死了鲜卑首领若罗拔能,俘获了十余万鲜卑人。晋惠帝派遣使者封张轨为安西将军,安乐乡侯,还有数千户百姓。张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利用中原的战乱,诸侯纷争,在武威建立了前凉的政权。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张轨制定了“尊晋攘夷”的政治方针和“保宁域内”的指导思想,在一系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施政举措下,短短四五年时间,前凉经济社会出现了繁荣局面,百姓富裕,国库渐趋充盈,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营建姑臧城。前凉都城就设在姑臧城,张轨大加整修了姑臧城。以匈奴筑的姑臧旧城为中城,又在它的边上增筑四城,东城取名讲武场,西城取名玄武圃。这是一座极大的城市,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旧城匈奴所筑,张氏增筑四城,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水经注》引王隐《晋书》曰:“凉州城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张轨“大城姑臧”只是在匈奴所筑的旧城上进行了增修。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320 年,张茂继位,修筑灵均台。《晋书》记载:张茂依“王公设险,武夫重闭”的政治策略,“复大城姑臧,修灵均台”。“灵均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对于凉州故都有人说“七城”,有人说“七里”,一直留有疑问。《资治通鉴》中有:“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旧城匈奴所筑,张轨增筑四城,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这为揭开七城之谜提供了线索。《晋书·索靖传》又记载:“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起宫殿,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这就说明,姑臧城是在自张轨之后,张氏后人一代代不断修筑而成的。张骏在位 22 年间,前凉国军力强盛,经济雄厚,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史称张骏:“厉操改节,勤修庶政,总御文武,咸得其用,远近嘉咏,刑清国富”。由此,姑臧城由此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营建,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亭台出现在这座河西政治文化中心。张骏曾在城南筑起谦光殿,中内城修建了四时宫,凉州七城之说由此而来。姑臧城在中国都城宫与市的布局上开创了“宫北市南”的新格局。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周礼·考工记》云:面朝背市。这是说宫在正中,朝在其南,而市在其北。据王隐《晋书》记载:“及张氏之世居业,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城殖园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宫殿。”由于地形的缘由而改变了千年来《周礼》所强调的“面朝背市”,姑臧城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史上“宫北市南”的先河,这是对传统礼制的挑战。这座城市规模一直延续到盛唐之时,七座城的人口达到了七万户,20 多万人。到民国时,这座古城还有外城、中城、内城(紫金城)三重,三城有十道门,东西宽约 1000 米。边塞诗人岑参在酒宴上兴之所至,写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前凉在姑臧统治的 76 年(301 年 ~376 年)中,不但对平定河西鲜卑的动乱、保境安民、匡扶晋室、维护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丝绸之路重镇凉州修建了闻名遐迩的姑臧城。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成为古凉州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前凉姑臧城像一条静卧的长龙,浩大规模,宫殿众多,多姿多彩。这里曾经上演了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才子佳人的传说,文臣武将的功绩。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去!经过岁月的沧桑,到唐代早已颓废了。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在《送常曾侍御使西藩寄题西川》诗中写道:“凉王宫殿尽,芜没陇云西”。《元和郡县志》记载:凉州城“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这时已经不属于前凉的姑臧老城了。

凉州 梁州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姑臧城原名盖臧城,后讹传为姑臧城。在今天的武威市凉州区郊外,海臧寺之侧,出了武威城,走过金羊镇,不远就是海臧寺了,沿寺前路而行,到达赵水坑村,城池遗址就隐藏在这片农田中。小麦抽穗,玉米疯长,古城断断续续,一个 2 米多的土垣赫然出现在面前,有一块文物保护字样的石碑,望着残垣断壁,遍地瓦砾和葱茏的农田。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古城,它见证了匈奴的兴起衰亡,历经了前凉的繁荣,记录了丝绸之路的悠远。2100 年的时光让这座城只留下一丁点痕迹,只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乌孙人、月氏人、匈奴人、汉人渐渐从历史中消失了,只有史书的角落里,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唯有文字永恒,唯有诗歌长久,传颂千年不朽。唐天宝十三年,一位意气风发的书生策马扬鞭来到凉州,他就是准备“万里觅封侯”的岑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悲壮苍凉、金戈铁马的边塞生活、战事在他笔下达到了极致。岑参虽然考中了进士,进入公务员序列,但却并不得志,在长安的官场蹉跎了五年岁月后,没有丝毫的进展,于是他看破世俗,绝望红尘。朝中达官显贵横行,人人钩心斗角,个个心怀叵测,眼看升迁无望,他只好学习班超投笔从戎,从军西北边塞,希望建立军功,光耀门庭。天宝八年(749 年),他离开长安到安西节度使幕府中任掌书记,驻扎在武威,这一次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于天宝十年夏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754 年)夏,岑参再次西行,被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授予节度判官,至德元年(756 年),出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这次他在北庭历时三年,春风得意,壮志已酬,留下了大量豪情万丈,壮歌天涯的边塞诗作。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岑参的二次西行,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边塞诗人崇高的地位,并和王翰、王昌龄、王之涣等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在凉州的河西节度使府中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来到常去的一家回鹘人的酒馆,觥筹交错,开怀畅饮,酒酣之际,岑参豪情四起,提笔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凉州城因这首诗长存,姑臧城因这首诗更加耀眼。当大唐盛世远去,孱弱的北宋王朝在西夏、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下苦苦支撑,凉州作为中国的大都会随着海上航运的开通而走向没落。此时尽管西夏人把它作为陪都,但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偏安一隅的宋人,见不到祖国广袤的西北疆域,黄河以西已是异国他乡,那个并不遥远的地方,早已经遥不可及。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强汉开创的河西走廊已经丢失,西域就更不用说了,前凉、盛唐时的凉州早已被世人忘得一干二净,陆游在《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于是人们将诗句中“凉州”真的当成了“梁州”,宋人的视野觉得汉中就是很远的地方(勉县为古梁州治所),从而走向了偏颇。岑参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中“花门”实际上是个地名,指的是“花门山”,它的故址在居延海北300里之处,唐人在花门山修筑了花门堡,作为防备游牧民族南下的前哨,诗句中岑参用来指他们喝酒的回鹘酒家,来暗示自己目标之浩大,理想之高远。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在宋人眼中“花门楼”被当作市井中的寻常百姓家或是一座打扮时髦的酒楼。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的豪气,到了宋代终于演化成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些许惆怅。匈奴盖臧城,前凉姑臧地,河西大都会,天下古雍州,五凉老故都,说的都是今天的武威。陈寅恪先生赞誉:“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城市,亦如中原之有洛阳也”。

姑臧故城 探秘五凉故都武威的前世今生(下)

1600 年前,前凉张氏营建的姑臧城影响了北魏旧都平城、新都洛阳及隋、唐长安城的建设格局,这些都城皆以姑臧城规模和布局为模而兴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滚滚向前,未来定当美好,一带一路的兴起,对古老而年轻的武威在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充满了挑战,不管如何发展,保护文化古迹,继承文化遗产是最为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晋书   周礼   月出   安西   盛唐   都城   河西   大城   故都   鲜卑   边塞   故城   城头   旧城   匈奴   宫殿   美文   前世   诗人   今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