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心中的“佛”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去南海拜见观世音菩萨。他一路南行,一天晚上路过一家寺院借宿,寺里的一位高僧得知年轻人的情况以后,告诉他,你往回走,就能见到你想见的菩萨。年轻人问:菩萨是什么模样?高僧告诉他:一位反穿着衣服,光着脚的人。年轻人将信将疑,但还是踏上了返程的路。他努力寻找,苦苦等待,依旧一无所获。当他满怀沮丧,筋疲力尽地走回自己的家,夜已经很深了。他拍打着自己的家门,母亲听见熟悉的声音,“儿子回来了”,她来不及穿鞋,披上衣服就去给开门。年轻人在母亲开门的一瞬间,发现一位反穿着衣服,没有穿鞋的人,热泪盈眶,立刻双膝跪地:娘啊,原来你就是我的“佛”。

父母是我心中的“佛”

哪一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在我们小的时候,吃饭,怕饿着;走路,怕摔着;天凉,怕冻着。孩子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咳嗽,最着急的是父母。孩子上学,工作,甚至成家以后,依旧各种各样的惦记、担忧。有时候,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孩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喜欢吃白米,不喜欢吃蔬菜。那个时候农村靠工分分粮,我们家工分少,分到的稻谷不多。在乡镇企业上班的父亲,很少去单位食堂吃饭,为的是把每一个月37.5斤的定补换成粮票,可以去粮站换回大米。母亲在做饭的时候,用一个搪瓷缸子放上一把米,加上水,在铁锅里煮。很多时候,我吃的是白米饭,母亲他们吃的是玉米、红薯、各种蔬菜及杂粮。待我长大成人,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开始渐渐体会到为人父母对子女的爱。

父母是我心中的“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浸润式,如滴水穿石。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作家,美国人苏珊.瑞沃德与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执着的无私的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让我们从父母的行为中感受到爱,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以父母为标尺,爱我们的家人,理解对方,尊重对方,不跨越法律、道德的红线。

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是一种有区别的爱,不能推己及人,也不具有全面包容。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很多时候是牺牲自己成就对方,尽管这个对方是自己的子女。这种爱与佛所倡导的真正的爱是慈爱、是悲心,有异曲同工之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数个有爱的家庭,构成了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美好的基石。没有小爱,哪来的大爱。

千里烧香拜佛堂,不如在家敬爹娘,这是一句老话,不无道理。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尤其是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照顾,让他们安享晚年,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是对父母爱的回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敬父母,要善待父母,这是一个量的累积,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如春风化雨,浸润、熏陶着下一代,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相亲相爱,美好幸福。这种爱会形成一种家风,让良好的家风传承和延续,这何尝不是为自己积福。

善待父母,父母是我心中的“佛”。

父母是我心中的“佛”

备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巴克   之义   父母   家风   工分   高僧   美文   菩萨   无私   子女   种子   年轻人   母亲   衣服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