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维超:古会

贺维超:古会


古会就是乡村的节日。逢会的日子,整个村子早早的就沉浸在喜悦中。赶会做生意的商贩们把会谱在了脑子里记得烂熟,哪个村子哪天的会?会的规模大小如何?去的人多少?都一清二楚。

会谱上冰冷的日子,在他们脑海里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帧一帧地闪现。

古会的组委会成员都是村里的能人,村里的党政领导,文化名人,出主意的,拍板决策的汇聚一堂。把会上的具体事务确定下来,就写了会务人员名单,墙上一贴,分管的各口就开始忙活起来!有集资、游说、收钱、记账的,搭台、唱戏、请人的,还有维持秩序的。大家早就熟门熟路了,各司其职各忙各事。

村里人们积极踊跃筹资,日子好得多拿点钱,日子差少拿点。村里如果有企业,企业就是筹资重点,古会上宣传一下企业也是好事。总之一定要办得热闹,事关村子的门面,不能让外人笑话。

村里的文艺骨干们也提前行动起来,锣鼓队翻出家什敲打起来。舞蹈队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舞蹈要的就是观众,没有观众,跳着都不起劲,烘托出热烈的气氛是关键。新兴起来的直播大军们,四处寻找流量,金风玉露一相逢,流量找到了载体,这样的机会绝不能错过,支起直播架,手机直播就开始了。

村庙里迎神祭祀从正日子先天晚上就开始了,平日里默不作声的老婆婆们是这里的主角。娘娘庙、药王庙、关帝庙、先贤庙里香火正旺,这么好的日子怎能少了各路神仙?还有那些为村子请命的,与匪徒搏斗付出生命的,给村子带来巨大声望的先哲贤人们都是圣贤。正日子村民们就抬着他们的牌位游行,让众人膜拜,缅怀纪念后世子孙永远铭记,保佑村子兴盛繁荣。

古会是属于全体村民的。村里人忙着张罗请亲戚逛会,尽管亲戚们对逢会的日子早就了熟于心了,但还是要口头或电话通知一下,呼朋引伴,七大姑八大姨,山南海北的朋友往院子一坐,要的就是这份热闹,图的就是这个人气。


贺维超:古会


来客们手是不能空的,捍(提)一捆麻糖是必须的。主人家的桌子上麻糖就横七竖八地摞成了堆。从这点上来看,麻糖是古会吃货的头牌。炸麻糖的摊位上,往往是一个老汉带着几位妇女。老汉是核心,是传统技法的传承人。会要是在夏天,打着精身子脖子上挂个围裙,围裙上被油抹得铮亮,脸上泛着油光,两手在油案飞快地搓来甩去,一丝不苟,手艺就是这在千搓百甩中定型固化,成为了物质文化遗产。

从工艺上说,麻糖有回油与不回油两种,回油的脆而酥,不回油的软而顽,有嚼劲。

过去的麻糖是用麻绳捆的,绳头绑成环,拎在手里,堂而皇之地展示着逛会成果。现在装在红塑料袋里,反倒失去了古朴的乐趣。

古会上的东西五花八门,核心的东西不变,其他的随季节转换。卖糖的、卖糕的、卖油炸串的、卖臭豆腐的、卖烟叶的、卖甘蔗的......这几年卖车的、卖房的也支起了摊位,在会上寻找新市场。

穰糕摊子守在路口,糯米红枣蒸制而成的穰糕,在会上极受欢迎。没法上会的人说:“回来给我挈两块穰糕。”穰糕不同于镜糕,穰糕硬一点,切好插上竹签子,举在手里边吃边逛。

妇女们最爱的是凉皮、荞粉等酸辣吃食。彩色荞粉惹人注目,看见了就让人走不动,索性坐下来,解个馋再说。老人们钟情于糊汤,喝了几十年还是老味道,掉了牙吃起来更方便。年轻人更钟情烤肠、烤面筋、油炸臭豆腐等烧烤食物。母亲领着孩子站在卖薄片粽子的摊位前,老板坐在小凳子上,仔细剥掉裹在粽子上的苇子叶,一片片粽子就躺进碟子里,再浇上蜂蜜,老板递到小朋友的手里,传递出了对自己食物的自信。

古会的晚上是属于秦腔的。传统剧目开始上演,窦娥的冤枉,韩琦的无助,单雄信的英雄叹,杨家将的壮烈都在戏台上,一遍遍的教化,一次次的宣泄。现代歌舞让年轻人扎堆围观,付飞社的“爹娘恩情还不够”极尽煽情之能事,乡村歌手的呼天喊地无不触动着人们的泪点与笑点。

乡村古会就像一盆大烩菜。有荤有素有故事,一人一碗有味道。吃也吃不够,忘也忘不了。勾住了童年的记忆,锁住了老年的回忆,酸甜苦辣咸哪一种都是美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贺维超,现居兴平市,文学爱好者。

摘选自:醉美新兴平,版权属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关帝庙   兴平   麻糖   臭豆腐   庙里   会上   围裙   老汉   摊位   粽子   村子   美文   村里   乡村   手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