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百 良 花 样 麻 食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文/董刚


只有在无可复制的地域,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美食。百良镇的花样麻食你吃不到。假如真的凑巧吃到了,那可是许仙遇到了白娘子,不知道多少年才能等来,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去做花样麻食了。吃花样麻食,品美食,赏艺术,会让你忘记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惘。有人表示不服气:啥麻食还能没吃过?那我来说一说,你看到底吃过没吃过。咱们先从麻食谈起。

麻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美食之一,那么关于麻食,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好多人以为这是关中的美食,甚至很多大的美食网站公开宣传“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区——尤其在陕西省西安的一道汉族传统小吃。”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宣传陕西美食没错,但不能有起码的常识性错误。

就拿咱们陕西来说,好多人不知道陕北也有麻食(俗称荞面坨坨羊腥汤),而且很有特色,用羊肉臊子做浇汤,估计很多关中人都未必吃过。外省来说,我目前知道甘肃、青海和宁夏(习惯称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就有麻食。甘肃徽县麻食也很有特点,是用麦粉和成软面团,每次掐一小点,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个个小海螺状,在开水中煮熟,捞入碗中,浇上臊子,调入佐料即可食用。特点是入味、滑爽、易消化。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此外,麻食根本不是起源于汉民族,而是和蒙古人、回回人(元代主要指突厥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等民族)有关,他们称之为“秃秃麻食”。在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庚集”一章,专门收录了“回回食品”,其中有此食物,“秃秃麻食入水沿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什,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史书将秃秃麻食的制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颇为具体。明代美食学家黄正一在《事物组珠》一书中也有说明:“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饼,煮熟入炒肉汁食。”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之“聚珍异馔”中便收录了“秃秃麻食”,解释为“手撇面”,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六斤、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然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在14世纪朝鲜书籍《朴通事》里,有“将那白面来,捏些匾食,撇些秃秃么思”的字句。

麻食也有一段传说。元代战争频繁,为了轻装上车,忽必烈把孙子阿南答寄养在固原一位回民家里,过了若干年后,战争结束了,忽必烈到固原去找阿南答。一天,正经过一座山,突然下起了大雨,连忙到窑洞里躲雨。屋里有一位牧民老人叫索里哈,这时忽必烈走得很累,又饥肠辘辘,好生难受。索里哈很穷,连面案板都没有,他一看避雨之人气度非凡,和蔼和亲,想必是贵人,连忙洗手煮饭。他急中生智,用荞面和成面团,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掐成指头蛋大的方块,放在草帽边上搓滚形成面卷,下锅煮熟调些佐料,忽必烈连吃三碗,问索里哈老人:“此食何物?”索里哈不知,这时从外面飞进一只麻雀进洞避雨,索里哈一看那面卷儿很像麻雀小蛋,说应该叫“麻食子”,忽必烈点头称是,从此以后,“麻食子”的名字就传开了。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传说未必是真,但起源于回回人(元代主要指突厥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等民族)是确定无疑的。《突厥语大词典》的词条“秃秃麻食”释义为“面片可吃,汤也可喝”,可见最初的吃法,就是一种汤饭。自它诞生之初,便是以这种汤饭的形象出现的,西北地区的麻食至今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传统,如今,在青海、甘肃、宁夏、关中等地,麻食最常见的吃法也是包含了面、蔬菜、肉、汤等的一锅煮,俗称"“烩麻食”。

回回民族把麻食带到中国西部及中原地区,最初用来称呼草原民族风味的面条面片,以区别于中原汉族风味的各类面条。制法和形状逐渐多样化,产生了多种制法和形状(从只有片状,发展至有小薄饼状、小卷状等)的麻食。随着他们的后代逐渐改讲汉语,多数常见的条形片形小饼形的面条面片改为直接用汉语词汇“面条”等来称呼,而一些对中原(陕西关中、河南等地)汉族来说,较少见的形状,仍旧保留了麻食的名称。与此同时,小卷状,小丁状的麻食制法伴随名称,也逐渐传给了当地(陕西关中、河南等地)汉人。

国外也有麻食,尤其是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地流行,比如阿塞拜疆(酸奶与切成长方形的面片等同煮)、罗马尼亚(通常是干面条或挂面、鱼肉与奶酪饺子——一种粗面粉与奶酪、肉末等制成的面团食物等同煮)、土耳其(由酸奶、扁豆、肉及面条等同煮)、伊朗(酸奶、肉及通心粉面条等同煮)。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麻食的形状各异,并无统一规定,共同点是都有面条或面片。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明白了吧?不光是陕西,省外有,连国外也有,说是关中传统美食,是不是过于狭隘了呢?虽然关中人都爱吃麻食!关中人常吃的麻食是用擀杖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在百良和麻食是两种食物,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将肉类、豆腐、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尤美味可口。当然今天吃法更丰富了,西安经常可见砂锅麻食、烩麻食、炒麻食、煮麻食等,甚至听说有的人还有炸麻食,我没有吃过。

陕西人无论吃山珍海味喝琼浆玉液,最终都比不上吃麻食心里踏实。一个有经验的美食家,一定会去小巷子里,去寻找那一份藏在民间的美食,留恋而忘返。关于美食,关于饮食文化,穿街走巷之余,便会觅得食之真味了。那你真的该来百良。麻食传到百良,可是有了新花样,定会让你有所收获。不管你多风光多逍遥会呼风唤雨,到百良没吃过花样麻食,也是一种遗憾,但是你真的需要靠运气。

有人让人说,你还能吃出个花子来!百良人就让你吃出个花子。在这里,你可以吃到带花的麻食!一个个麻食都仿佛经过精雕细刻,这可是用木梳子拓制而成。专门用来做麻食的木梳,以前的一般人家都有这么一把。普通农家也用麻食招待贵客,那麻食汤里,伴了各式菜蔬,过油豆腐、猪牛羊肉、黄花木耳、红萝卜、南瓜等等,都切成丁状,如黄豆粒般大小。端上来之后,麻食带花,晶莹玲珑,配菜协和,红白相间,浮翠流丹,香味扑鼻,赏心悦目而又香美可口。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和面、切块的过程不用多说,各地大同小异。百良花样麻食主要在于切块后,制作出来麻食的外观花样。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饮食之道,了解背后的艰辛,才能看懂制作者从小处用心的美好。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要吃正宗的百良花样麻食,还得在百良,请百良人来做。

制作花样麻食的工具,以前主要用梳子,有的人家里穷,一把梳子也舍不得买,就用竹草帽的边、竹帘子来做花样麻食。现在也有人用卷寿司的竹篦子或者家里的小漏水勺来做。当然工具不同,花样也就不同了。花样麻食制作既花时间又费心思,品尝它就是在体会一份浓浓的关爱,以及百良人的心灵手巧和淳朴厚道。你如果真的着急吃饭,那就连“次面子”这个过程也省了,直接做成懒麻食就行了。

人们对美食的爱,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无论在何处,在何时,一阵味蕾的犒赏之后,依然会回味那一份美妙,滋味尽是如此。图省事,吃懒麻食,可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董刚 2021/5/25


参考资料:

何金铭《秦川麻食与陕北麻食》

百度百科《麻食》


作者简介:

董 刚:百 良 花 样 麻 食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一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

摘选自:飞火陈仓,版权属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合阳   固原   关中   切成   汉族   陕西省   良人   制法   元代   陕西   回回   面条   美文   煮熟   花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