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过年

杀猪,过年

文/王韬

农村到腊月,主妇在圈里喂一年的猪,也肥得通身浑圆,走起路来屁股左右晃了。

男人找来黄历本,选个黄道吉日请杀猪匠杀过年猪。日子定下来之后这几天把柴准备好,还得请几个劳力给杀猪匠做帮手。

到杀猪这天,家里人和请来帮忙的都早早动手,支起一口大锅或干脆整个大油桶,装满水,添上足足的柴火,烧起水来。

人都齐了,扯的扯,推的推,把大肥猪拉到案子上,在震天响的吼叫后,杀猪匠锋利的刀熟练地捅入猪心脏,几声哼哼,鲜红的猪血一涌而出,装了一大盆。

几个人把猪抬上大木桶,杀猪匠在猪后腿脚颈开出一个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挨赛通,把皮肉分离后用口吹气,这是一个杀猪匠最过硬的本领,也是最传统的基本功。直到整只猪皮吹得圆溜溜,浇上开水汤猪毛更顺溜。热气腾腾的水,加上大铁刮、砸石反复仔细地褪毛。

很快白白净净的猪就挂上了墙角的木楼梯,杀猪匠左右开弓,麻利地将猪下水、猪头、猪腿等分解下来,装上几箩筐两大盆。帮手劳力翻大小肠,清洗干净。两三个小时后,所有的肉全部收拾妥当。

在分切新鲜猪肉时,新一轮活路又紧锣密鼓地启动,主妇的厨房里,早就等了几个茶饭好的妇女,等到冒着热气的鲜肉提到厨房,各自就按分工忙开了。

准备一餐杀猪饭,是农村最古老的传统习俗,无论哪家杀了过年猪,村里一家不少地受邀到家里“吃庖汤”。这种习俗,是自家一年来劳动成果的分享,更是乡亲邻里一年来大凡小事相互照应的答谢。乡亲们年终共享一餐庖汤宴、喝一壶煨热自酿苞谷酒的简单聚会一代代传承下来,其蕴涵的,是先民们从事生产劳动时既热情助人又感恩受助,那善良勤劳、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

在平利,一年四季的餐桌上,最少不了的一道美食就是腊肉。蒸煮炒炖,丰富的吃法也让这道美食深深植入平利人的味蕾,挥之不去。

到腊月杀猪后的猪肉,擦上食盐腌制数天后挂起来风干水汽,在农家小院的角落柴房里燃起一堆柴火,一周即可熏干。

这是个很辛苦的活,在烟秌火炕的柴房里,既要加减柴禾控制火候,又要注意肉的成色、干湿程度,确定是否继续熏炕。

很早以前,没有冰箱、冰柜这类的防腐设备,深居大巴山区的平利先民们把猪肉,以重盐腌制,用柴火熏干,制作成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质的腊肉。

农村烧柴火灶的,特别是高山地区,会把肉挂在正对灶门口的房梁上,一日三餐做饭天天烟秌,这样的腊肉质地最好,瘦肉的颜色是红艳艳的,肥肉亮晶晶的,且肥而不腻,口感好,是腊肉中的精品。

随着柴火灶越来越少,大多是采取集中短时间烘炕腊肉,那种耗时最长,味道最美的腊肉渐渐稀缺,是非常珍贵的美食。

整个腊月都是为过年忙忙碌碌着,转眼就到了除夕。团年饭,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视、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融合了人们对食物烹饪的智慧和无尽的亲情,这张餐桌上,最珍贵,最舍不得的吃食都可以无私地端上来共享。

平日里五湖四海创业、务工、就学的亲人围坐在一起,说说一年来的见闻和感受。拿起筷子夹起最爱吃的家乡菜,喂进嘴里满足地大嚼,这味道已然释放了在外拼搏的疲劳和不愉快。

众亲人举起斟满的酒杯一饮而尽,无论是何种价位的瓶子酒,还是纯粮酿造的苞谷烧酒,那种喜悦,是来自植入骨子里的血脉亲情和人文习俗,无法忘怀和割舍,是远离家乡的人们春节回家最原始的诱惑。

过年,是中华民族九州同庆的传统节日,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华人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却共同寄托着所有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对亲情的渴望和牵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这种精神寄托深藏在血脉里,会随着黄皮肤、黑眼睛、中国话的基因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猪血   中国话   苞谷   平利   先民   柴火   腊肉   腊月   乡亲   血脉   美文   猪肉   亲情   年来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