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相隔一个世纪,中国依然少年!

相信大家都在语文课上学过《少年中国说》,这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散文。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当时的梁启超27岁

1900,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年,作为这场变革的领袖之一,侥幸逃生的梁启超并没有颓丧,反而表现出一种昂扬的气势。

他坚信,中国有希望,有前途,因为中国还有无数少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别看彼时梁启超还是“钦犯”,此文一出,“少年”一词立即上了大清热搜榜,成为一种时尚,更成为革命者、改革者竞相使用的自称。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这场面,100多年前根本不敢想

现在,121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太空探月球登火星,高铁纵横,军力强大,中国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令人不敢想象的变化。而这一切,正是一百多年来的几代“中国少年”所创造。

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少年,这在当今是常识,但在晚清时代能认识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梁启超写出少年中国说,既来自于他本人的思想,也因为他看到了少年改变中国的现实。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普遍尚老,以老为尊,以老为准,年轻人的活力,反而是莽撞、冒失、不成熟的代名词。直到鸦片战争后,不断挨打和失败,才终于让大清认识到,时代真的变了,光靠老头们不行,也要靠年轻人。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这些贫家孩子,意外地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其实,在《少年中国说》出现之前,由容闳、曾国藩推动,清朝于1872至1875年间先后派遣过4批,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即“留美幼童”。为什么是“幼童”呢?因为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幼童”。

这批预定留学15年的幼童寄宿于美国家庭,进入美国的中小学校,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他们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克服了语言障碍,朝气蓬勃,成绩优秀,即使在橄榄球、赛艇、棒球这些被认为是欧美人的传统强项,也一样表现出色,一位名叫钟文耀的留学生成为耶鲁大学首位华人赛艇舵手。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美国大学赛艇队,中国留学生C位

后来成为交通部长的梁敦彦,在高中毕业时进行了名为《北极熊》的演讲,痛斥沙俄侵略,其中一句“俄国是窃贼”还成了当地流行语。来自广东珠海的蔡绍基在《鸦片贸易》的演讲中,揭露了英国用毒品贸易危害中国的行径,他最后响亮地喊出:

“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幼童们共有50多人考入美国各大学,其中耶鲁大学22人,麻省理工8人,哥伦比亚大学3人,伦斯勒理工学院6人,哈佛大学1人。虽然大清派遣留学生的初衷只是维护朝廷统治,最终因为被顽固派攻击,幼童们也没有读完15年就被撤回了,但客观上,这批吸收到了新鲜空气,英气勃发的少年,仍然成为中国现代化最早的人才种子。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1936年,当年的“幼童”也老了,然而他们引导了新一代少年

他们当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行业30人,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还有“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吴仰曾。

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包括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政界和外交界24人,包括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梁敦彥、首位民国总理唐绍仪、促成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外交家梁诚。

进入海军20人,14人成为将领,8人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牺牲,其中包括济远舰大副沈寿昌、与邓世昌一同殉国的致远舰大副陈金揆。

其余留美幼童,后来多数成为作家、教师、商人、报人、工程师,他们不仅亲身参与了建设和革命,又培养和影响了更多的青少年——曾经的老大帝国,渐变为少年中国!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因为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世界,许多开创性的文明成果,多为年轻人所创造。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例,很多数学家都是在30岁之前就完成了自己最伟大的成就,而1900-199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期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36.1岁。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1949年,杨振宁(27岁)、吴大猷和马仕俊

人类的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些由年轻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之上,具体到中国,就是“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上一个百年中,正是因为有了正确和远大的理想,几辈少年接力,才创造了中国崛起,造福自身也造福世界的奇迹。

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少年的朝气,而今天的少年,相比他们的前辈,物质条件更好,有了更多选择,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所以也需要更加精细的关怀和引导。

青少年要健康成长,他们的榜样,当然就要是那些真正做出了贡献的杰出人物——要追星,就要追那些恒久发光的知识明星!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我要是追上光,会发生什么?

比如,爱因斯坦在16岁时就曾经做过出天才的“追光”思想试验,他的榜样就是更早的科学家马赫和哲学家休谟,他们是少年爱因斯坦的指路人。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在一次演讲中深刻影响了一位名叫陆朝阳的同学,他后来成为超级计算机“九章”的设计者。

在2018年和2019年,军武菌曾两次参加短期支教活动,就收获过几个航空迷和军事迷。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在2018年的航空课上,孩子们普遍表现出对飞行的强烈兴趣,有的孩子当场就表示将来要当飞行员或者飞机设计师,因为这是他们在课本知识之外,第一次接触到有关航空的系统知识,新鲜又震撼,印象十分深刻。

120个人,能改变中国吗?能,只要他们是少年

2019年的军事课上,生活在内蒙草原上的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对武器装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眼里都放着光。有个小朋友还特别学了怎么敬军礼,反复说自己将来要当坦克兵。

只是一个具备初步专业知识的临时老师,只是带来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之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百位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出现在千千万万的青少年面前,现身说法,亲身教导,更是如同点亮了一座座耀眼的航标,效果不知道比高到哪里去了。

正如上几辈人在少年时的拼搏和奋斗一样,只要引导得当,了真正的科学明星和艺术明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追光者”,就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探索者,是中国之光,更是世界之光——少年永强,则国永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沙俄   耶鲁大学   北洋   中国   爱因斯坦   少年   大副   赛艇   幼童   新一代   美国   美文   青少年   年轻人   兴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