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探讨之二) 你是合格家长吗?

作者:蔡树成

(一)

通过5条途径,若干问题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透过5个现象,9条不当做法,认识家教的误区与危害,避免家教的失误——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中极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教育好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一、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全面了解你自己的孩子

人说,做父母的理当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然而事实却不尽相符,究竟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只有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那么,怎样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作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是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形成总体印象,从而了解自己的孩子;

二是在孩子的不断成长中记录孩子的成长数据,从而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是在和孩子相处、陪伴作业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

四是通过谈心、询问、沟通、交流等方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五是通过在跟孩子一起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劳作中,如玩游戏,进行体育锻炼(跑步、打球),做家务活,一起郊游,外出旅游等去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活动和劳作都是必须的。

以下的问题,请你思考,如果你能给出中肯的答案,那么你就基本上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性格的?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

你的孩子身体状况怎么样?属于什么体质?

你的孩子粗心大意还是心细如丝?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学习类型的?听觉型的、视觉型的、触觉型的还是混合型型的?

你的孩子爱学习吗?

你的孩子思维能力中是形象思维能力强还是逻辑思维能力强?

你的孩子有什么良好的习惯?爱干净、有条理、做事善始善终......

你的孩子有什么不良的习惯?邋遢,不修边幅,不爱收拾,做事半途而废......

你的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你的孩子意志坚强吗?

你的孩子心地善良、宽宏大量吗?

你的孩子讲义气吗?同情别人吗?

你的孩子的自私、狭隘吗?

你的孩子贪心吗?

你的孩子妒忌心强吗?

你的孩子怨恨别人,斤斤计较吗?

你的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吗?

你的孩子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吗?

你的小孩爱劳动,爱做家务吗?

你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强吗?

你的孩子喜欢哪项运动吗?

你的孩子跑步,比较擅长短跑还是长跑?

.......

二、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认识家教过失的现象,远离家教的误区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受教育程度,传统思想,社会环境、习俗等,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失,以至于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不良的习惯、思想和行为。

现象之一:缺乏民主意识与个性

(一)秉承“棍棒出孝子”的传统。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民主、法制的健全,孩子已经可以接受多条渠道、多种形式的教育了,“不打不成才”的论断显然应当退出历史舞台。另外,从实际的教育结果来看,棍棒、呵斥下成长的孩子多数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并且缺乏独立性,易成为逆来顺受的弱者。针对这种常见过失,有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供家长参照执行:

〇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

〇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〇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

〇不要显示权威,而要提具体办法。

〇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

〇尽量应用表扬、鼓励的方法。

〇尊重孩子的意见。

〇多说“你自己决定”。

〇常与孩子交谈。

〇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到家里来玩。

(二)“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一味迁就

过分关注、溺爱作为家庭教养中的常见病,尽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讨论。但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

溺爱,其实是一种剥夺,而这种剥夺又被披上华丽的外衣。被父母骄纵溺爱的孩子,大都软弱、骄横,毫无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断定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的痛苦也比别人深。这是因为社会绝不同情骄横无能的弱者,更不会迁就他们。

诚然,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离开父母的保护,孩子的生存发展就面临危胁。但保护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长大成人、独立于社会,而不是保护过分使孩子不能自立,以至软弱、无能。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过分关爱,一方面,使子逐渐养成了一种只听好话,不听批评的心理与行为定势;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境下,过分关爱强化了某些不良行为的表现。因此,家长不能一味地在“保护”上加码,而要从孩子的长远出发,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我们从无数的报刊、媒体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看到,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是最严重的。一直以来,社会上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国外流行爱滋病,

国内流行爱子病。

这里,请诸位看一篇极好的报道,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孙云晓,原载《黄金时代》杂志1993 年第 7 期,我把这篇报道的关键词及部分文字列出,就可以知道这篇报道的大概内容——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在夏令营开营进行中 ......

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 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

......

B.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带走了

......

C.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官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人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爱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

......

(三)与他人攀比

一般而言,许多家长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不理想时,却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理怨、批评。

“你是怎么搞的,你看人家小李多刻苦......”遇到这种难堪的场面,孩子总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心里感到特别的委屈。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行。家长如果经常拿孩子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比较,就会使孩子失去竞争或迎头赶上的勇气,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消失殆尽。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数落,也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并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孩子出了问题或成绩差,应该从孩子实际的基础出发,寻找原因与差距,而不是拿孩子与别人比。教育学家经常告诫人们: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是有害的。

现象之二:自私、狭隘

(四)没有身为家长的责任感,贪图享乐

家长只顾寻求自己的享乐而不顾孩子的自私表现,主要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这种贪图自我享乐的家长,一般都在心理发展方面迟缓,还未成熟就已为人父母。所以,他们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较幼稚的阶段,既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没有身为家长的责任感,只顾追求个人的发展。例如,有的青年做了父亲,却依旧是一个顽童,不光缺乏做父亲的责任,甚至连自己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本事都没有。一味贪图玩乐,不顾工作去赌博、打麻将,一副游戏人生的模样。试问这样的家长怎能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任吗?

现象之三:重智育,轻情感培养

(五)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其他不管

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有时甚至把孩子的智能高低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

不少家长经常安慰孩子:“只要能把学习搞上去,你干什么都行”为此,许多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这种以“智能”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O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O娇惯宠受多,严格要求少。

O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O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O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现象之四:盲目教育,缺乏理性

(六)为孩子护短

许多家长容不得别人揭自己孩子的短,却经常说别人的孩子的不是,甚至贬低别人的孩子,认为孩子还是自己的好。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的毛病,家长便东找原因,西找原因,为孩子开脱,却不从孩子自身找原因。街坊邻居对孩子提出意见,家长又借出各种理由替孩子表白。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父母应正确对待他人对孩子的批评,不要“护短”,对于当面指出孩子缺点的人,只要不是故意找茬,应持一种真诚的态度,虚心求教,弄清原委,以便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七)盲目投资与放弃

盲目投资,一是批物质投资,二是指人力投资。不少家长教育子女心中无数,也不学习有关的知识,但又觉得不重视教育以后会遭孩子理怨,于是盲目地做出许多教育姿态。

比如别人请了家教,自己也不管孩子是否需要,赶快请;邻居的孩子又参加什么“辅导班”了,自己心里就发慌;看到别人家买了钢琴,自己也硬撑着,不顾孩子的兴趣也买了一架......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家长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时间投入进去,为孩子当牛做马,结果搞得家庭忙无宁日。

常常听见有家长说:“我已经死了心不管他(她)了,'是龙升天,是蛇钻草’,我没办法,随便怎样都可以。”言下之意也就是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其好歹。

放弃教育的后果是十分消极的。如果家庭条件差再缺少教育,孩子的发展后果不堪设想。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中,有很大比例是属于这种情况。

现象之五:丧失自我

(八)拿孩子当赌注,不注意个人形象

从人的补偿心理来说,父母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孩子,希望在孩子手里变为现实,乃人常情。现在,我们不少家长理解“子承父业”不准确,受一点失意挫折,就垂头丧气,自己不过中年,却慨叹人生无常,动不动就拿自己的不幸去鼓励孩子。“老子这辈子没出息,就看你的了!”“我的命不好,我要有你现在的条件,保准 ......”

(九)不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大多数长都懂得“己身不正,虽令不行”的大道理,但做父母的如果丧失自我的努力,单单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孩子的影响是消极的。

家长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家长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家长作为一个成人在社会中立足奋斗,给予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不仅仅是经济供养者、监护人,而且是做人的榜样,行为的表率。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重仪表,整天粗言烂语;当着孩子的面,两夫妻大声吵架,甚至干仗;当着孩子的面,家长经常数落他人,肆无忌惮的说别人、甚至孩子的老师、学校的不是,这些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

孩子高尚的品德,聪明的头脑,强健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勤劳的习惯等,都源于家教,源于父母。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家教   家长   夏令营   溺爱   日本人   日本   家庭教育   美文   中国   合格   过分   批评   意识   父母   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