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令陆陇其屡遭屈贬志不移——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41)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一)

千古一令陆陇其

文/崔金山 搜集整理

(五)屡遭屈贬志不移

清官从来多厄运。大凡清官,往往都不会巴结上级,升职的机会也就较少。纵观陆陇其一生,尽管有学问、有能力,百姓口碑也很好,但在有生之年却只做到了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与其身后的影响相距甚远。

公元1670年,40岁的陆陇其以二甲的优异成绩中进士。但由于没有关系,五年后(1675年),45岁才被授嘉定(上海)知县。到任后,即抑制豪强,整顿胥役,深受乡民爱戴。

说是无运也有运。当时有一个大同府蔚县(今河北蔚县)人魏象枢,担任正二品左都御史。左都御史其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考核官吏。此人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且以整肃纲纪为已任,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也不知道魏象枢从什么渠道了解到了陆陇其为官的品德和政绩,在陆陇其到嘉定的第二年,就荐举他补任福建按察使。但陆陇其要升职,还必须征求其上级的意见。

千古一令陆陇其屡遭屈贬志不移——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41)

此时的江苏巡抚是慕天颜。慕天颜是清顺治年间进士,在做福建兴化府知府时,曾奉诏以兼理太常卿充正使的身份招徕台湾郑经。尽管没有说服郑经归顺,但却观察绘制了沿途要塞岛屿详细地图,为后来的统一台湾做出了贡献。但此人有些小心眼。一次慕天颜过生日,各县都送来了丰盛的礼品。陆陇其对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为上司祝寿的做法很反感,但又不愿拂意于上司,就送去了妻子亲手编织的三丈六白布和两双布编凉鞋,以此作为礼品,内中包含着深厚的情谊。但慕天颜认为这些东西值不了几个钱,从而对陆陇其怀恨在心。魏象枢荐举陆陇其补任福建按察使后,慕天颜不仅不送顺水人情,反而向皇帝告状:“嘉定县政务繁杂又多逃税者,陆陇其虽然操行称绝一世,然而却没有应付复杂事务的才干,应该调到事务简约的县。”这份奏章当即遭到左都御史魏象枢的反驳,认为以政事繁简来决定官员调补已是不妥,而将“操守称绝”的官员贬职,会使“廉吏灰心,贪风日长”。但慕天颜仍另找岔子以“才力不及”将陆陇其连降三级,调离嘉定。嘉定的老百姓们听说后,连日到巡抚衙门请愿,要求陆陇其留任。慕天颜看到事闹大了,不得不再上疏吏部复议。这是陆陇其第一次遭受波折。

也该陆陇其倒霉,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出了个岔。在清代,辖区内的社会治安是地方官的主要职责之一,考核极严,如辖区内发生盗窃等刑事案件,又不能在期限内破案,地方官就要受到处分,这就是清代的“讳盗律”。由于处罚过严,不少地方发生了盗窃案后,有的官员就瞒报,或以其他较轻的民事案件上报,以免于处罚。在这之前,嘉定县正好发生了一起盗杀案,县里某人在道路上被强盗所杀,而其家人却以仇杀上诉,陆陇其捕获了强盗并审判定案。刑部认为“初报不言盗,照讳盗律革职”,即最初的报告没有说到强盗的事,必须以隐瞒盗贼的过失夺去陆陇其的官职。县里老百姓听说后大惊,全县罢市三天。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这次谁也没有办法再救陆陇其。这是陆陇其第二次遭受波折,也是最大的一次波折,不仅没有躲过降职的厄运,反而又被罢了官。

千古一令陆陇其屡遭屈贬志不移——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41)

康熙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让各地推举博学鸿儒,也就是有丰富知识的学者,工部主事吴源起推荐陆陇其“理学纯深,文行无愧”,经皇上批准后进京参加考试。结果陆陇其的父亲又去世了,只能放弃这次考试,仅有的一点希望又破灭了。这是陆陇其第三次遭受波折。

康熙十八年(1679),还是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又把陆陇其推举上来,向皇上说明推荐的理由和陆陇其所受的冤屈(见上篇: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经皇上批复,官复原职,但必须在守丧3年后再任用。又过了四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又在魏象枢荐举下补直隶灵寿知县。此时,陆陇其已经53岁了。也就是说,从1677年二月嘉定罢官到1683年十一月去灵寿当知县,陆陇其共闲置了近7年。

千古一令陆陇其屡遭屈贬志不移——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41)

在灵寿当知县后,陆陇其不改初心,仍然不巴结当官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将陆陇其和兖州知府张鹏翮一起作为清廉官举荐,但没有结果。康熙二十九年(1690),灵寿县遭遇严重自然灾害,陆陇其经过努力,才筹集到了三千两赈灾银子,可那掌管审批大权的上司,竟然想扣下一千两给自己的上司做“勘荒费”,还暗示陆陇其再从余下的二千两中,再扣下一千两做“咱俩”的“勘荒费”。陆陇其听了很气愤,说:“此银乃加惠穷黎者,有司扣作虚员,是上负朝廷、下欺百姓也!”。说完,拿了这三千两银子,“裹粮驰驱,深山雾谷,靡所不到,审其众寡而酌给焉”,生怕再有贪官污吏从中克扣。同年,康熙帝下诏命地方各级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60岁的陆陇其得到九卿的联合举荐,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灵寿的老百姓听说后,想上书挽留。一个有名望的老者出来说:“朝廷征海内良才,仅得陆公等四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一县的不舍得,而看不到天下的需要,况且陆公这是升迁,咱们可不能挽留呀!”

陆陇其任御史后,忠于职守,屡上忠谏。清史主要记载了陆公当御史后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偏沅(驻今长沙)巡抚于养志的父亲去世,总督请皇上让他在任为父守丧,陆陇其却说天下太平,湖广又不是用兵的地方,应该让他尽孝道,于是于养志解任回乡。于养志官当不成了,还不有意见?第二件事是,布政使龚其旋坐贪,被陆陇其弹劾,但因为江宁巡抚余国柱贿赂明珠而没有弹劾成功。第三件事是,康熙三十年,清军征讨噶尔丹,政府为征集军费向社会募捐。御史陈菁提出停止捐款人必须经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而实行多捐者优先录用的政策。陆陇其上疏说:“向捐款者授官的做法并不是皇上本意要实行的,如果允许捐款者可以不用保举,那么与凭正途而做官就无任何区别,难道清廉是可以通过捐款而得到吗?如果优先录用捐款者,等于开了为名利而奔走争竞的门路,都是不可行的。再说捐款的人贤愚混杂,只有靠保举才能防止其中的弊端。” 九卿讨论后认为:“如果实行让捐款人辞官退职的做法,那么希望得到保举的人奔走争竞将会更厉害。”户部以捐款者都在观望,将会迟误军需为由,请求夺去陆陇其的官职,发往奉天安置。奏到康熙案头,正好顺天府尹卫既齐巡视京畿回朝廷,康熙帝向他了解陆陇其的情况,他说现在民心惶惶,老百姓们都怕陆陇其被贬到边远地区。这句话可能让康熙帝有所顾虑,就没有同意九卿的意见,说“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的确应该处分,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于是,陆陇其得以免于发配。这三件事都是得罪上级的事情,除第一件事做成之外,其它两件均没有成功,而且还差点被发配到奉天。

做了一年四川道监察御史,陆陇其的考察期也满了,吏部还是决定将他外放到地方去。61岁的陆陇其感到前途黯淡,再也无心做官,决定弃官回老家,一年后离世。

明知谏有患,偏逆上意行。刚正倔强的性格,注定了陆陇其生前走不远的官运,却也成就了陆陇其后世的名望。“生前遭弃死后树碑”,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仍然是清官们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灵寿   蔚县   奉天   嘉定   按察使   巡抚   清官   清廉   知县   御史   波折   皇上   美文   千古   上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