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中的幸福年——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三十二)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三十二)

激情岁月中的幸福年

文/崔金山

又是一个没劲的年。

农历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也是中国大家庭最幸福的时刻。今年的年味感觉格外淡,由于雾霾的原因,鞭炮可以放却不可以卖,除夕晚上只隐约听到了远方几声咕咚响。可能年岁大了,也可能是条件太好了,现在总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幸福感,总感觉上世纪70年代的过年,才像过年。

过年总是在等待之中。还没有进入腊月,就开始掰着小手指头算开了。一过腊八,特别是一放寒假,过年的序幕在我们心中就正式拉开了。尽管也是帮家里干活,但活与活不一样,寒假的活主要是围绕着过年干,干活也充满着希望。先是帮大人们把喂猪的秫秸干草磨成糠,怕过年放炮引燃成灰,然后帮着大人们出圈拉粪,再把猪圈里垫一层新土,既压臭味,又方便捉猪。再然后是帮大人们推碾推磨,往往是孩子们先排队占住碾盘,这家碾完了下一家接着碾,人歇碾不歇,一拨人一拨人围着碾子转,磨出过年吃的玉米、杂豆、黍子面。尽管有时候也挺累,但一想起过年,就累并快乐着。

激情岁月中的幸福年——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三十二)

过年是吃得最好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生活还是很苦的,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白面也很少见,而过年就可以解馋。先是请人杀猪。杀猪人一般不要钱,只要猪毛、小肠。中午还要管人家一顿饭,一般是小米汤、贴饼子,但要炒一份白菜猪脖肉。肉菜是给杀猪人吃的,但家里人可以吃炒猪血,那也是带腥的美味。由于人还吃不上,猪只能吃糠咽菜,喂一年也就长个百八十斤,活吊毛150斤以上的就算比较稀罕的大猪了。尽管猪小,杀的猪肉谁家也舍不得全吃,好过人家一般都是卖半块、吃半块,一般人家留一个后座,穷人家把肉全卖了,只留猪头和下水。因为那个时候的猪肉都要卖给供销社,价格按猪瘠的肥膘薄厚计算,白膘越厚,价格越高,后座不如前膀,最便宜的就是猪头、下水和猪蹄。由于过节留的肉太少,我们村一个新娶的媳妇看到老公公只留了几斤过年的肉,气的对别人说,那点肉还不够我嘬呢!由于缺吃的,过年的顺口溜也主要是围绕着吃来说,真正的开吃也是从腊月廿五做豆腐开始,然后廿六蒸黄米年糕,廿七蒸馒头豆包,廿八才开始煮肉,就因为白面和肉太少,怕蒸早了、煮早了、吃早了、吃到过年就没了,因此即使馒头蒸出来了也只让尝、不让敞开吃,一直到除夕晚上才有吃的权利。我们家除夕的晚饭是,把煮好的饺子放到肉菜中,就着大米干饭吃,叫做“大米饭、肉饺汤,吃了一碗再盛上”。吃了晚饭,男孩们要跟着大人去一个当家的爷爷家里喝酒,一家端一碗猪杂、拿一瓶白酒,一大家子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守夜到凌晨12点多。大年初一早晨家家吃肉饺子,中午大米饭、大锅肉菜,到了晚上就开始吃豆渣饼子了。也就是说,真正敞开吃的时候,也就是从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中午三顿饭。当然,要想吃好的可以走亲戚,去姥姥家、姑姑家、姨姨家,一样可以敞开吃。走亲戚一般去了先吃饺子,再上一桌酒席,再吃白面馒头大锅菜。走亲戚也没别的拿,都是用竹篮装上十几个馒头,回家的时候装作给亲戚全留下,亲戚又装作一个也不留,最后推来推去的结果是留下几个,剩余的还拿回去,往往是走一个正月的亲,一蓝子馒头也用不完。

激情岁月中的幸福年——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三十二)

过年是穿得最好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们凭布票买洋布,但有了布票没有钱,还是穿不到身上。村里的孩子们一般都穿老粗布,生产队摘了棉花交给国家后,剩下没有长开的棉桃分给农户,揪出纤维很短的“红棉花”,纺出棉线,再织成老粗布,给孩子做棉袄棉裤和棉鞋。由于老粗布厚重结实,往往是大人穿小了再翻做给孩子,老大穿小了再给老二。富户的孩子一般把粗布衣服穿到里面,外面是洋布外套。穷人家的孩子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许多孩子连个外套也穿不上。我们村有一家弟兄六个,孩子们冬天连棉鞋也没有,都是穿一双单鞋,里面垫上一些麦桔过冬。那时候的冬天出奇的冷,耳边总是呼呼的风声,又没有秋衣秋裤,更没有毛衣毛裤,每天的感觉就是手脚冰凉。由于衣服少,大部分男孩一个裤衩一夏天不脱,裤衩缝里长满了虱子;一件棉袄和一条棉裤过一个冬天,袖口和裤脚磨得明晃晃能点着提灯。过年就不一样了,每家大人都想尽办法让孩子们穿一两件新衣服。棉袄棉裤一般都不换。好过人家要给孩子做一身新外套,再加一双灯芯绒棉鞋。一般人家也要给孩子做一件上衣外套,外加一双粗布棉鞋。男孩最喜欢的是军色上衣,女孩最喜欢的是枣红色灯芯绒上衣。春节一大早,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上街串门,穿着新衣的男孩们放着零星的小鞭炮,戴着红头绳、穿着红衣服的女孩们在街头说笑,到处洋溢过过年的喜气。记得10岁那年大年初一,我穿上大姑给我做的新衣服,到生产队的麦场上学骑自行车,我一个弟弟在后面扶着,结果一不小心车倒人翻,刚穿上的军色上衣给扯了一个半尺多长的大口子,心疼得我嚎啕大哭,直到回家大姑给缝好了才止住了啼哭声。

过年是玩得最好的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尽管平常也有玩的时候,但不能尽兴。过年就不一样了,除了吃,就是玩。男孩们最喜欢放炮,二踢脚要看谁家的起得高、炸得响,小鞭要看谁家的听着脆、响的时间长。由于各家都不富裕,每年只买有限的小鞕和大炮,有些孩子就开始尝试着自己卷炮。因为家长不支持,孩子们只能就地取材,没有火硝就用生产队的硝铵代替,再找一点硫磺,烧点木炭,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碾药。实践证明,用硝铵代替火硝是不行的,我自己在炒制这种药的时候,差点把我们家的老房子点着了。碾好药后,就开始卷炮筒,材料可以是书,最好是牛皮纸。裁好炮筒后,先用一个带沟的木芯子放上贯通捻、砸好胶泥土,然后开始装药、封药、插点火捻,一个炮就算完成了。由于是自己卷的炮,放起来也不心疼,听起来心里特爽。大年初一上午,所有人都先给大辈们拜年,然后全村人集中到一起,观看本村小学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节目。这些节目从入冬开始准备,全县每个学校都有任务,先是公社汇演,选拔好的节目再参加全县汇演。我们村的节目算是比较好的,经常参加县里汇演。当然,无论能不能参加县里汇演,大年初一铁定的要给全村人汇演。从大年初一下午开始,几个要好的孩子四五人一群,有的打扑克,有的玩铁圈,有的玩铁片赢杏核,有的到学校操场观看大人们打蓝球,还有的男孩们凑在一起偷偷喝酒,大人们即使看到也装作不知。

激情岁月中的幸福年——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三十二)

过年是歇得最好的时候。过去,农村的孩子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春天、夏天放了学要打猪草,秋天放了学要拾柴禾,冬天放了学要拾粪。大人们更是闲不住,白天干生活队的活,晚上干自己家里的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是大人们最轻松的时候。我们本地风俗,过年不准拿笤帚,不能动剪子,当然可以拿勺子,也就是除了做饭吃饭,别的活不能做。大人们的主要任务是走亲待亲,初二小媳妇要回娘家,丈母娘要招待小女婿。记得1976春节下大雪,大年初二路上全是回娘家的牛马车,再大的风雪也挡不住小媳妇回娘家的脚步。初三是上坟日,男人们要拜祭祖先,老姑娘们也要回娘家给爹娘上坟。初四一般去姑姑家,也有的去舅舅或姨姨家。到了初五,生产队开工,大人们的一年的忙碌日子又开始了。过年时大人们没有活,孩子们就更轻松了。过了初五,孩子们还可以再疯玩几天。眼看快开学了,寒假作业还没做呢,赶紧拿出书包做作业,春节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过去了。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比较后的感觉。正因为过去缺吃少穿,才感到过年是那么的幸福。但如果让我们再回到缺吃少穿的过去,对大多数来说,肯定是一种灾难。可我们为什么却感觉不到现在的幸福呢?这就应该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灵寿   火硝   棉鞋   棉裤   生产队   粗布   白面   汇演   娘家   除夕   美文   馒头   亲戚   年初   男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