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橡皮泥”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张现水

生于乡下,儿时不曾见过、也不曾听说过橡皮泥,不知此“泥”何样何用。在那按分花销的年代,即便乡下的供销社里有“泥”可买,估计谁家也不会给孩子买这“泥”玩,因为家里的钱太少,有比这“泥”更需要买的东西,更因为这“泥”根本就不需要买,地下就有很好的泥,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儿时的“橡皮泥”

老家处在黄河小清河之间的黄泛平原上,现在的地表是历史上黄河最后一次决堤泛滥的沉淀物,是疏松的沙质土壤。但历史上的黄河决堤多次,其中一次的沉淀物不是沙土,而是一种粘性很强的、红褐色的胶泥,老家人称其为“淤泥”。“淤泥”在我的老家属于专有名词,特指这种胶泥,不是平常所说的河道水渠里那种需要清除的污泥,而这种淤泥就是我们儿时的橡皮泥。

儿时的“橡皮泥”

淤泥埋在表层土壤的下面,好在并不深,一般一米左右。淤泥层的厚度不尽相同,一般有三五十厘米。刚挖出来的淤泥是湿的,湿度也适中,不需要再兑水调制,你只需在石板上使劲摔一阵子,淤泥就变得柔软匀实,你不论制作什么,都会让你感到舒舒服服。

那时我们这些小屁孩,都没有上过今天孩子们的手工班,没有接受艺术方面的过专业训练,又没有艺术天分,因此我们制作不出什么艺术品,玩泥巴就是玩泥巴,图得是自己高兴而已。泥巴的玩法也很简单,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制作打弹弓用的泥丸,是最简单的玩法。将一块小淤泥放在手心里,两只手一揉搓,一个圆圆的泥蛋蛋就成了,晒干后就能用。

儿时的“橡皮泥”

第二种是放瓦屋。“瓦屋”是老家的土话,究竟是哪两个字并不清楚,“瓦屋”二字也不能按普通话的声调来读,要用去声或入声来读,大约相当于“哇雾”之音。此种玩法同样很简单,将淤泥捏成小碗大的钵,或者说像一截竹筒,放在手掌上,猛地翻掌使劲摔向平整的地面,这个泥钵的底部被压缩的空气瞬间冲破,发出“砰”的一声,像放了一个大鞭炮。放瓦屋都是小伙伴们一起玩,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比比谁的更响。记得当年做此游戏,大家都争先恐后,用足浑身的力气,比得热火朝天,拼得一头大汗,从兴趣盎然直到兴趣阑珊。

儿时的“橡皮泥”

儿时的“橡皮泥”

第三种是印模子,这一玩法略带一点艺术性。先找一块砖,将砖面磨得尽可能平,用铅笔在砖上画一个小鸟、小鱼等图案,用小刀像治印一样把图案刻出来,再将图案印在一指来厚的淤泥上。印好图案后,找一根结实的细线,一端用牙咬住,一端用手拉紧,用细线沿着图案的边缘将图案切出来,然后放再在阳光下晒干。晒干后的模子不是用来自我欣赏的,那是我们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当然交换不是用货币,是以物易物,比如可用一个模子换多少个泥丸,或换些其他什么东西。不论换多换少,都像发了笔小财,心里美滋滋的。

儿时的“橡皮泥”

这不值分文的淤泥,之于我们小孩子是“橡皮泥”,但是之于我的家乡却有用途多多。家乡松散的沙质土壤没有粘性,不能做砖,不能做瓦,也不能做土坯,因此家乡盖屋建房就离不开淤泥。淤泥是烧制砖瓦的优质原料,也是脱坯、打墙的优质原料,用淤泥打出的土墙,不仅坚实,而且冬暖夏凉,上百年的房墙屹立不倒。可以说,过去家乡的大小院落都是用这淤泥建成的。松软的沙质土壤虽然透气性好,便于作物生根,但是不易保墒,春作物以及小麦常常被旱死,不是绝收就是减产,严重制约着家乡的收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另外,春冬季节,还极容易形成沙尘暴。改良土壤方法之一就是“翻淤压沙”,即挖出地下的淤泥,盖住表层的沙土。每年的冬季,就是乡亲们干这活的时候。还有,家乡冬季寒冷,需烧煤做饭取暖,买来的煤用淤泥做成煤泥后,用起来既卫生,又节约,还方便,淤泥是冬季家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如此说来,这些不知何年何月从何处冲来的淤泥,不仅愉悦着我们的童年,更是造福着家乡人民,尽管沉睡地下,确是功莫大焉。

儿时的“橡皮泥”

儿时的“橡皮泥”

(欢迎关注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伊洛淙淙”,查看更多原创童年趣事、故乡轶闻、读书偶得、身边美景。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橡皮泥   沙土   沙质   胶泥   泥丸   瓦屋   黄河   淤泥   泥巴   玩法   美文   土壤   儿时   老家   图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