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写矮了的鲁肃

文/现水

鲁肃也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重要人物,作为东吴的辅佐重臣,在整部书中虽然没有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司马懿等那么显赫,那么声名远扬,但是也绝非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实,鲁肃不论是在辅佐周瑜之时,还是在周瑜病逝继任东吴大都督之后,都表现出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比逞强好胜,好逞一时之能的周瑜、诸葛亮,更具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可惜的是,在作者的笔下,鲁肃成了一个听不出正反话、看不透计与谋、干不成什么事的迷迷瞪瞪的人物。说好听一点,是鲁肃厚道老实;说不好听一点,是鲁肃愚笨傻气。总之,小说里的鲁肃被写矮了。

被写矮了的鲁肃

抛开史书上真实的鲁肃不说,单说演义中的鲁肃,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鲁肃是在小说的第二十九回中,经周瑜介绍登场的。彼时孙策新亡,孙权新任,欲承父兄之业,便问策肩负“托孤”重任的周瑜。周瑜直言进谏,指出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眼下最重要的是“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进而向孙权推荐鲁肃。说鲁肃“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一点也不迷迷瞪瞪,况且鲁肃还有情有义有仁爱,是德才兼备的“高明远见”之人,建议孙权“可速召之”。周瑜是东吴的首辅重臣,眼光非同一般,他能如此评价鲁肃,可知鲁肃绝非等闲之辈!

被写矮了的鲁肃

周瑜此论也真的不是溢美之词,鲁肃来到孙权帐下后,很快就以其真知灼见的实际表现打动了孙权,使得孙权“与之谈论,终日不倦”。特别是他的“榻上策”,堪比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这番治国方略令夜里都愿意与其同卧一榻的孙权大喜,立即“披衣起谢”以敬。第二天更是“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这位被曹操赞许“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少年君主,真是善抓人心,难怪其兄孙策临死前夸他“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他深知鲁肃“事母至孝”,便如此厚待鲁母,真是把工作做到了点上,如此鲁肃怎么会不为其肝脑涂地,赴汤蹈火?

被写矮了的鲁肃

鲁肃的这个“榻上策”,确实是“高明远见”之人的高明远见之论。首先是政治站位高,他为孙权擘画的政治蓝图不是偏安东南一隅,而是“建号帝业,以图天下”。其次是研判时局准,断定“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这是江东集团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在此种形势下,东吴的策略“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这衅”,即孙权既不可妄自菲薄,无所作为,也不可痴心妄想,恣意妄为。再次是审时度势明,指出目前的紧要任务,是抓住曹操与袁绍在北方正拼得你死我活,无暇顾及南方的时机,抓紧“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极而据守之”,即赶紧攻打抢占战略地盘。

被写矮了的鲁肃

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兵多将广、实力强大的袁绍被曹操所灭,天下各派的实力天秤迅速倒向曹操一方。曹操采取向西防御,向南进攻的战略,乘胜率军南下,势如破竹。刘备不堪一击,败走江夏。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八十三万马步水军,“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寨栅联络三百馀里”,对东吴成大兵压境之势,东吴存亡危在旦夕。此刻鲁肃再次展现出政治家的气度,他迅速调整“榻上策”方略,劝孙权冷静观察,稳住阵脚,积极备战,反对投降。同时不避凶险,主动出击,提出以吊丧为名,前往昔日仇家,开展统战工作,化敌为友,联刘抗曹,再成鼎足。经过他的穿针引线和不懈努力,孙刘终结抗曹联盟。同样也通过他的全力斡旋,周瑜诸葛亮两个有你无我的天生冤家,才暂收刀剑,合作破曹,最终让八十三万曹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取得赤壁大胜,奠定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

被写矮了的鲁肃

一部《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在向人们阐述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派别之间今天还刀枪见红,明天就可能觥筹交错,后天又可能剑拔弩张。大家相互间分分合合,反复无常,彼此见招拆招、借力打力、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其实都是在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有的集团做对了,胜利了,有的集团做错了,失败了。说鲁肃是杰出的政治大家,就是因为他深谙此道,能够始终站利益大局的高度,观察问题,明辨是非,“不畏浮云遮望眼”。他深知很多情况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时为了进攻先要退却,为了获得先要放弃,在特殊的时期得与失都是必要的,也都是相对的,那种寸土不让,逞一时之能,图一时之快的做法,看似占了便宜,实则伤害了根本利益,是吃了大亏,是最不可取的。他极力调和周瑜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就是不想伤害双方的根本利益。他为刘备借荆州做担保,向刘备推荐高士凤雏庞统,看似是在帮刘备,实际上是在帮孙权,因为他知道在那种形势下,帮朋友就是帮自己。让刘备占据荆州就是为东吴加了一道防火墙,避免在这一战略方向上与强大的曹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一点孙刘两家共同的敌人曹操也看得十分清楚,这位不知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一向“每临大事有静气”、“卒然临之而不惊”政治大家,在听说孙权表荐刘备为荆州牧时,竟然惊落了手中之笔。因为曹操最担心的是孙刘两家并力,是刘备得荆州,刘备“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被写矮了的鲁肃

生存和发展是人和自然界共同的基本规则,鲁肃以其政治家的战略眼光,辩证地遵循这一规则。为维护东吴的生存和发展,他不论是被主子赞许,还是被主子斥责,都殚精竭虑,任劳任怨,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可惜天妒英才,不惑之年的这颗政治明星就因病陨落。纵观鲁肃短暂的一生,他为东吴鞠躬尽瘁,两个方面最值得称道:一是时时不忘坚定孙权的政治志向,激励孙权牢记使命。书的第五十三回中说到这样一件事:孙权听说鲁肃将到,便立即率众下马立地前迎,此举惊得鲁肃慌忙滚鞍下马趋前施礼。因为鲁肃深知,这太超乎君臣之礼,哪有君卑臣尊的!君臣相见后,孙权鲁肃又并辔而行,孙权知道这回彻底给足了鲁肃面子,于是悄悄地问鲁肃:“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心想这回鲁肃还不知道怎么感恩戴德、谢不已呢。哪知鲁肃却来了一句:“未也。”大出孙权意料,赶忙问怎么才算“足显”?这时鲁肃对孙权说出了一番话:“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就是说,只有你孙权统一了全国,当了皇帝,让我名垂青史,那才叫“显”。显而易见,鲁肃这是用己之奢望激发孙权之志向,用心何其苦也!二是竭力维护孙刘联盟,构建坚强的统一战线。鲁肃知道,孙刘之间得得失失都是些皮毛小事,联合拒曹才是大事。孙刘两家,互为唇齿,唇亡齿寒,只要唇不亡,齿就不会寒。鲁肃的这番苦心,可惜并不能为孙权在内的东吴集团所完全理解,为此也受了不少委屈,其一腔心事有谁能知?心理郁闷也就在所难免。其英年早逝,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

被写矮了的鲁肃

一颗璀璨之星何以被作者矮化呢?笔者看来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深意,完全是作者书中表现人物的需要。《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借用文学上“尊题格”的手法,使人物加倍生动。古人在创作诗词时,讲究诗的各种炼句方法,其中在一个对比中,为了突出强调甲方而大大地压低乙方,这种有意“强此弱彼”的句法,就叫“尊题格”。比如李白为了夸大饮者,就贬低圣贤的后世之名,说什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还不如酒鬼有名。白居易为了夸张商妇琵琶弹得美妙,就贬低江州当地的山歌与村笛,说什么“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在商妇的琵琶声前,山歌与村笛简直就是噪音。对于这种情况,读者明白其意就行了,不能真的相信作者所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这样,常用“尊题格”突出人物,例如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先让华雄连斩几员大将,把华雄抬得勇不可当,再让关羽瞬间斩杀,“其酒尚温”。为了表现张飞的勇猛,先让吕布秒杀得十八路诸侯再无人敢应战,再让张飞出马,与吕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败。书中的鲁肃也是这样,为了突出诸葛亮周瑜的足智多谋、神鬼莫测,就把鲁肃写得迷迷瞪瞪,于是鲁肃就不幸成了衬托诸葛亮周瑜的牺牲品。

被写矮了的鲁肃

当然读者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不会作者怎么说大家就怎么信。何况读者在看这一段书的时候,个个都成了真正的“事后诸葛亮”,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其所作所为、是非功过已经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读者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臧否人物、明辨是非。作者借助“尊题格”手法来刻画人物,是文学的表现手法,无可厚非,只是结果倒像是表现了诸葛亮周瑜的小聪明,彰显了鲁肃的大智慧,是不是有点弄巧成拙?

(欢迎关注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伊洛淙淙”,查看更多原创童年趣事、故乡轶闻、读书偶得、身边美景。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东吴   荆州   鼎足   明辨是非   山歌   圣贤   远见   政治家   琵琶   演义   美文   读者   战略   政治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