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下的苏轼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张现水

海棠开了,对着这花中的“贵妃”,我想起了苏轼。

海棠下的苏轼

海棠下的苏轼

公元1079年,即大宋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湖州知州、文学大家苏轼,以所作诗文语涉谤讪罪被逮下御史台狱,至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方才出狱,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越明年,也即元丰三年,苏轼以“谤讪朝廷”获罪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带罪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大约相当于预备役民兵营副营长。因是带罪之身,“不得签书公判”,故此放贬实乃放闲之行。二月他抵达黄州,居无定所,只得暂时寓居定惠院。定惠院之东山上有海棠一株,睹物思身,感慨万端,挥笔写就一首七古海棠诗: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海棠下的苏轼

海棠下的苏轼

又时至元丰七年(1084年)春,被贬五个年头、“坐见黄州再闰”的苏轼,对海棠又有感而发,写出了另一首七绝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下的苏轼

海棠下的苏轼

诗成,调令来了,“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即离开黄州到汝州(今河南临汝),令其到那个多是大脖子病的地方(汝人多长瘿——颈部囊状瘤子),去“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海棠下的苏轼

一个才子,一个君子,忠君仁政,一腔热血,他何曾会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带来的却是不白之冤、牢狱之灾。在一般人看来,他今生是完了,接下来的生活或许是一蹶不振,或许是自暴自弃,终将必在消沉中耗尽余生。但是,错了,这是苏轼,苏轼不是一般之人。他“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彭玉平语)。面对着那群奸佞小人的聒噪,他是气定神闲,任尔加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是以杖拄地,淡然一蔑,“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乐观豁达,辩证以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落魄之中,振作精神,自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真真一个“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海棠下的苏轼

于是,这位“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物,像缥缈的孤鸿,“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不怕“有恨无人省”,只管“幽人独往来”。他将岁月掰碎,和上满胸的苦衷酸水,研出一砚浓浓的墨,在这个地虽称冈,而实则是其人生洼地的地方,挥毫写出了《赤壁赋》《念奴娇》《定风波》《卜算子》等生命中最美的诗文,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巍峨丰碑的坚实地位。这算是塞翁失马、失之东隅、失中有得吧。公元1101年,是苏轼的谢世之年。是年三月,他从虔州出发,五月到达真州(江苏仪征),游金山龙游寺时作《自题金山画像》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海棠下的苏轼

八月即病逝常州,此诗真正成了他的绝笔,成了他自我平生坎坷的综评。诗虽自嘲,但是若论他毕生文学功业,还真的是首推黄州,真可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

海棠下的苏轼

这就是苏轼,一个身处人生洼地却能登上精神高冈的人。巧得是,这次谪居黄州五个年头,来也海棠,去也海棠。海棠似人,人似海棠。似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意,这冥冥之中,可是天意?两首海棠诗,如诗中双珠,熠熠生辉,传诵千载,这是苏轼之幸,还是海棠之幸?

(欢迎关注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伊洛淙淙”,查看更多原创童年趣事、故乡轶闻、读书偶得。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儋州   海棠   龙游   仪征   大脖子病   文章憎命   黄冈   月下   青山   洼地   功业   金山   诗文   美文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