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01

鲁迅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

林语堂说:“中国人靠面子而活”。

俗语说:“树争一张皮,人争一张脸”,“死要面子,活受罪”,“人要脸,树要皮,墙头活了点渣子泥”,“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看僧面看佛面”,“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好马不吃回头草”、“老虎不吃回头食”、“家丑不得外扬”。

……

这些话均表达了许多传统中国人是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非常好面子的。

不管是古代的皇上朝中重臣,还是平民百姓,现在的不管是某些官员,还是城市市民和农村居民,都爱讲面子。历史和现实当中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慈禧为了给自己过大寿,为面子好看大讲排场,挥霍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以致削弱抵御外侮的力量,遂遭现世报的故事,世人早已耳熟能详。

在国人的眼中,“面子”事关一个人的尊严和名声,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中国人“爱面子”的习性根深蒂固,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从耄耋老人到懂事孩童,无不把“面子”视为地位和声望的代言,把“面子”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林语堂先生总结道:“它是空虚无实际的,而却是男人家争夺的目标,又有许多妇女为它而死······就是这空洞的东西,乃为中国人所赖以生活者。”借用佛禅的话说就是,大家都活在“假我”之中。

02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鲁迅认为,面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这三个方面。

的确,好面子至少可以涉及以下三大心理原因,一是主子维护身份地位优越感的需要,二是奴才讨好需要,三是社会人的自恋需要。

作者以为,如果从深度心理学角度分析,其背后原因至少涉及以下方面。

一、耻感文化

美国学者艾克逊、希特生和台湾学者许焕光等认为“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在耻感取向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如果有的话,即使并没有牵涉到另外一个人在内,心中也会感到不安。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也就是说,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

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因此,人们在穿着打扮、住宅、轿车、头衔、办公室布置等方面都会顾及面子,即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

二、威权性格的体现/恐惧心理

在古代官场上最最“爱面子”的要数皇帝了,他的“面子”是万万不能被毁的,谁敢不给皇帝的“面子”,那就是大逆不道,无异于“耗子舔猫屁股”,准得找死。因此,历史上出现过不信邪的主儿,以身试法去驳皇上的“面子”,结果就是“你驳我面子,我要你脑袋瓜子”。

在这种传统下,大家自然学会了察言观色。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不能让上司没有面子,否则,不仅得不到提拔和褒奖,可能还会有一双“小鞋”在等着你去穿。

因此,“面子”固然成就人格价值,但害怕丢面子、对他人的行为(尤其是批评)反应激烈,睚眦必报,乃至因而结仇,这不能不说是威权性格的体现。殷海光曾说“中国文化分子多带权威性格”,便是因为发现很多人在学术讨论中常常下意识地将他人无恶意的批评看作是有意针对自己的攻击。毫无疑问,如果在公共讨论中,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地注意对方的感受,那大概也就很难做出严肃的批评,而只能说些片儿汤话走过场。

三、自卑的补偿

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朱熹都是早年丧父。同时,古代皇帝的代表人物秦始皇因父亲的早逝、母亲的不良行为而犯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疾病,因而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过度的自卑补偿行为,封禅泰山、修筑长城等。在感性认知模式下,他的行为直接为后代君王与臣下仿效,进而出现了后代君王的好功、喜大、讲排场比富等行为,君王贵族的行为对国家国民的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与放大效应,直接导致了整个民族文化中带有好大、喜功讲排场等不良的行为。

宋真宗认为“澶渊之盟”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在对手面前感到自卑,于是,他一口气把“五岳”都封禅了,以此来维护他的脸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人明明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卑,但他们又不愿意让其他人看低自己,于是,只能用所谓的面子来聊以自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也是如此,他在赵老爷面前唯唯诺诺、自卑得很,但是他被打之后,总是用“儿子打老子”来努力维持可怜的自尊。

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也是导致好面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羊群效应”就是盲目心理的表现。现在有很多“名校”,你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如果不去那显得多没面子啊。于是,名校就像是羊群喜爱的绿洲,只要一个家长给孩子报名,许多家长就跟风而至。这些人好面子主要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随大流。

就读大学而言,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课,从情理上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任何大学的差距都不会太大。然而,不管是网上还是现实,大家鼓吹的是“不浪费分数”,是否好找工作,以后工资是否高,恰恰忽略的是自己的兴趣和自由。这是多么悲哀的事,12年的中小学苦读,为的只是面子。

从心理学角度说,虚荣是弱者的专属,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容易在身外之物的对比中产生自卑感,为了消除这种自卑,必须通过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身外之物的价值,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

四、反向形成

贪官要表白自己清廉,逢会便要求职工一定要做廉洁奉公的典型。有一个贪官为了表示自己清正廉洁,作风扎实,下乡穿草鞋,家中还看黑白14寸小电视。不想,东窗事发,竟然贪污受贿数千万元。当然,这种贪官好面子,也可说是在装面子,目的是要掩盖罪恶。还有的贪官炫耀自己玩的女人多,也是一种好面子的表现。但往往图个当时心理满足,这种时候多了,也就一层层把自己的衣服剥了,让人看见畜生的本相。

五、“个体我”没有形成

传统中国人推崇的是一种“家庭”形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说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倒不如说是个人主义的本位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往往后果就以权谋私、谋权篡位。

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届朝代的更迭已经多次证明,哪一次朝代的更换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呢,他们无非就是想当能够控制他人的君主吗?而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可以延伸为个人的权利,形成了一系列大家比较认可的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部分中国人传统思想的骨子里就十分注重个人的得失,强调个人、家族的私利,而缺乏一种公共地带的公共精神和真正的集体精神。

所以传统中国人为了自己的脸面、家族的颜面好面子、挣面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03

人的生命毕竟短暂,如果活得更加符合人的本性,那不是更加轻松、更加快乐、更加爽朗么?我们能否为自己而活,活给自己看呢?——《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

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讲排场   鲁迅   威权   集体主义   羊群   君王   贪官   中国   价值观   自卑   效应   面子   个体   看法   中国人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