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01

电影《两个小洛特》讲述了两个九岁的小女孩路易丝•帕尔菲和洛特•克尔纳,在一次夏令营中相遇,她们惊奇地发现彼此竟然长得一模一样。其实她们俩是双胞胎,在父母离婚时路易丝被爸爸带走,洛特则跟着妈妈,两人分别居住在维也纳和慕尼黑,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在最初的惊讶过后,她们聊着聊着,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互相叹道,爸爸妈妈在决定离婚的时候,“能不能把我们一分为二,其实应该首先问问我们的。”

幸运的是,俩女孩通过互换身份,分别与另一位父母接触,最后重新让家庭复原,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我们周围,有多少离异的父母在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呢?有些已经离婚的父母居然还假装生活在一起呢?父母们要么像处理物品那样强行把孩子带起,要么欺骗孩子的情感。

02

电影《何以为家》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上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生下了他。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与她们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赞恩曾经说道:“我曾经以为我们长大了,就会变成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当地毯,供人踩踏。”

我们的父母们在生孩子前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们觉得自己生孩子的目的是“没有私心”还是“养儿防老”?甚至只是盲目和被动的种“韭菜”呢?

03

电影《楢山节考》中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老年人,男人一到70岁,女人一到6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生灭。影片中的阿玲婆年岁将近但身体硬朗,她故意把自己的门牙碰断,在参拜楢山之前,她不仅忙着为大儿子辰平操办续弦的事,还在努力帮傻傻的二儿子利助找个女人,让他尝尝男女之欢的滋味。在该料理的事情都办清了之后,阿玲婆放心地决定了上楢山的日期,让辰平背着她上楢山,在一块没有尸骸的岩石上面坐了下来,这时天下起了雪,而这正是阿玲婆所期待的吉兆。《影片秋刀鱼之味》同样在表述:父亲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耽误了子女尤其是女儿的幸福。

看看我们曾经的历史,《二十四孝》中有“埋儿奉母”,明朝时还有把自己的孩子吃了呢,现在还有让女儿给儿子换媳妇的呢?在文化方面,这是多大的反差啊!

04

美国医生兼法律学者艾伦•克林顿博士曾经作过“在医疗中应考虑的孩子的权利”演讲。他在演讲中举过许多令人深思的案例,比如,有个少年患了癌症,痛苦得难以忍受,而其父母依然希望施以积极的治疗,这种时候,医生该怎么办?还有,妊娠过程中发现胎儿患有无脑症,医生劝说引产,可是母亲却带着强烈的希望产下孩子,依靠呼吸装置坚持治疗数月,甚至切开婴儿的气管进行治疗,这样的事又该怎么看待呢?

看看我们历史,源于二战时期由奥地利人发起的SOS国际儿童村,中国人大多数都不了解,迄今已经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多个儿童村和1000多个附属机构,其中有7个儿童村建在中国的天津、成都、烟台等七个地区,组建了100多个儿童家庭。但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妈妈来自中国本土。自1991年起,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至2014年,已有88298名中国儿童被收养,女孩居多,其中很多都是身体重度缺陷被亲生父母抛弃,而且美国夫妇每收养一名儿童还得向中国机构支付叁万美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发起了灾区孤儿收养号召,中国夫妻专找更健康的孤儿收养,但美国夫妇专找最没人愿意收养的孤儿收养。

05

上述故事和事件引出的一个共性的主题是:一个孩子的真正幸福是什么或者说生养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在心理卫生科工作,经常遇到学业很重、参加许多课外辅导班的孩子们,我问其父母原因的时候,有父母回答是“笨鸟先飞”,有些父母说是孩子做作业速度太慢,还有父母说这是“家校联动机制”,自己只是在全力配合老师。我随后会问父母们,你们跟孩子商量过吗?许多父母一脸茫然,有些直接表达:“都是为了孩子好”,“没必要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哪有会同意的啊”……当然,也遇到过父母说:“我不想给报那么多学习班,是孩子自己想报的。”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说,这类孩子更是可怜,小小年纪就变成了“小大人”。

在治疗过大量“问题孩子”的厌学问题、游戏问题、暴力问题、学业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交友问题之后,我发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中,“问过孩子的意见吗?”这是许多家长所忽略或者认为不重要的。

看看传统社会,有心的你不难发现,传统中国人对孩子很是“理直气壮”,“名正言顺”的实施管理,而丝毫不觉得是罪过和无耻,许多人就是见不得孩子展现生命力和创造力,非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的对立面来对待,才能心安?!。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培养“顺民”服务!2020年某小学生写《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后,不就被老师批评缺乏“正能量”吗?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大部份家长还在微信群中为该老师的行为点赞呢?这位小学生的自杀能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吗?我想是很难的。再看一下日本一年级小学生写的关于“神”的诗,日本的大人们并没有认为该孩子在亵渎“神”,而是认为:孩子宇宙中的“神”是多么棒的“神”!


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06

如果从社会学和深度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现象就牵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孝”文化问题了。我曾在《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一书中提出: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用“身体化”的方式来否认“死亡”有关;我们在用别人的青春做自己应对年老和死亡的枕垫。孙隆基教授对此也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人的代价,是将原本可以全面盛开的青春阶段这一个高峰铲低甚至平均,去填补老年时势将面临的深堑;用‘别人’做自己‘枕垫’的结果,亦可能导致对一已生命这主权的让渡。”

鲁迅先生曾深刻揭露出,中国人所尊奉的孝道,乃是长者本位在前、利己私心于后。他认为,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恩是人伦认识史上的谬谈,无我的爱才应是人类生育的天性之道。《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也曾向新郎新娘提出告诫:“夫妻绝不(能)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希望的工具或炫耀的工具。”

因此,许多中国父母常常对自己的子女所唠叨的“一切还不是为了你!”这句话所掩饰的,不过是父母的自私自利之心而已。说得不客气一些,父母们在用这句话做自己不良行为的道德遮羞布。作者在此奉劝各位在做与孩子相关的决定之前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并尊重一下他的意见。——《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


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帕尔   儿童村   意见   孩子   心理卫生   日本   美国   孤儿   中国   小学生   子女   儿子   父母   儿童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