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调胃承气汤证之第123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调胃承气汤证之第123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调胃承气汤证之第123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1、纲领证

4、调胃承气汤证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千金翼》无若不尔以下三十字。

程氏云: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是言欲吐时之象。欲吐则气逆,故痛。著一而字,则知痛从欲呕时见,不尔亦不痛。凡此之故,缘胃有邪蓄,而胃之上口被浊熏也。大便溏,腹微满,郁郁微烦,是言大便时之象。气逆则不下行,故以大便溏为反。大便溏则气得下泄,腹不应满,烦不应郁郁。今仍腹微满,郁郁微烦,凡此之故,缘胃有阻留,而胃于下后仍不快畅也。云先其时者,见未吐下之先,向无此证。缘吐下徙虚其上下二焦,而中焦之气阻升降,遂从津液干燥处涩结成实。胃实则溏,故日进之水谷,只从胃旁溜下,不得胃气坚结之。大便反溏,而屎气之留中者,自搅扰不宁,而见出诸证,其过在胃,故与调胃承气一荡除之。

希哲云:此证欲吐而胸中痛,郁郁微烦者,似于大柴胡汤证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百八条),而心下温温,大便溏不同。

又:欲吐而胸中痛,大便溏,腹微满者,似于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百七十二条大柴胡汤证),而心下温温,郁郁微烦不同,故再辨之也。

山田氏云:温温,读曰愠愠,古字通用,不必改作。《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秋脉大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千金方》引《伤寒论》少阴篇文(三百二十七条心中温温欲吐),亦作愠愠,可见温温即愠愠,乃为烦愦愠闷之貌。自当作而,以声近而讹(案:以文气言,作而反不如作自之稳贴”。少阴篇真武汤条,自下利之自字,《玉函》、《千金冀》俱误作而字,可谓明征矣。以呕当作以溏,应上文反溏语也。过经谓表解也,言太阳病,表证已解十余日,心下愠愠欲吐而胸中痛,大便不溏者,此为邪传少阳,小柴胡汤证也。今其人大便当不溏而反溏,郁郁微烦者,知医先此时而极吐下。极吐下者,必用瓜蒂、巴豆类,故伤动肠胃,以致下利也。然是药毒未解之下利,非虚寒下利,又非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百七十条),遂致虛寒之利也,故与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则愈。若不尔者,谓不因极吐下而有此证,则虚寒之溏,虛寒之腹满,虚寒之烦也,虽有似柴胡证者,非实热也。其脉当微弱结代,义如前百一十条所述(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不可与调胃承气汤,宜以理中、四逆辈温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大便微溏者,似柴胡证,而非柴胡证。以其大便溏之故,知其极吐下,又知其非柴胡证也。

渊雷案:

此条若不尔以下,不似仲景文字。且今世医工,类用平剂待期,瓜蒂、巴豆之类,终身不入药笼,故曾经极吐下之病,竟不可见。不敢凭臆妄释,姑举数说如上。

以上四条,论误吐及呕吐之证。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承气汤   伤寒论   山田   瓜蒂   千金方   中焦   古字   素问   巴豆   柴胡   胸中   大便   千金   中医   心中   医生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