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挟多,心内慌”

考试作弊,古已有之。上面引的这句“怀挟多,心内慌”就是出自描写清代浙江乡试的“《黄莺曲》二十首”之一。(关于乡试《黄莺曲》我在过去的文章中说过。)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种:一是贿赂考官,二是夹带小抄,三是找人替考。

先说这贿赂考官,办法就不少。古代科举考试时,题目是考官拟定的。考官一般由朝廷临时委派,到了贡院之后,考官就住进明远楼,楼下有兵丁把守,与外界隔绝,考官在里面出完题目之后送到贡院里的考生面前,考生根据题目答题。考生答完题之后,为了防止让考官认出考生的字体来,都要找人把考生的试卷重新誊写一遍之后再由考官给出成绩。按说这样的制度安排,考生是无缘贿赂考官的。但事实上,历史上贿赂考官的事情就从来没有消失过。有的考生特别是大户人家的考生,托关系找到考官,送上孝敬之后,考官会把拟出的题目事先知会考生,或者跟考生约定在文章的特定位置写上特定的词语,到时候考官阅卷时就能准确无误地把这篇文章挑出来。

再说夹带小抄。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因为一场考试要考好几天,考生要自带干粮住在贡院里参加考试,有的考生就在携带的馒头里藏入小抄,还有的把小抄缝在衣服夹层里,等等,不一而足。比如下面这件衣服就写满了小抄。古代没有缩微技术,据说写小抄都是用老鼠须做的微型毛笔写成。

“怀挟多,心内慌”

写满小抄的衣服

至于找人替考,也就是俗称的找“枪手”,这也是屡见不鲜。在古代没有照片、身份证和面部识别技术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相对更容易一些。古代的科举考试时,先要交上一份一段个人简介,包括父、祖的姓名,籍贯,本人相貌等基本情况。进贡院前要先验看,核对无误后方可参加考试。但那时最多写个“身材长大,面白无须”之类的话,根本无从查考个人身份,这就给了“枪手”以可乘之机。

为了防止作弊,朝廷也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比如,实行考官回避制度。同时考官设正副主考,以便互相监督,另外还有“锁院”制度,设法不让考官接近考生。最后还有处罚制度,一旦发现贿赂考官,行贿受贿者都要严惩,严重的要处死。比如清朝的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柏俊就是因为主持顺天乡试的“戊午科场案”,最后被斩。为了防止考生夹带,朝廷规定也是越来越细,考生进贡院之前都要被仔细搜身,带的馒头、砚台、毛笔乃至篮子等物品都要逐一检查,衣服只准穿单层,以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考场”。为防“枪手”,考生都要提供附有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经核对后才能入考场。

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视情节轻重予以不同的处罚,轻的被枷号示众,重的发配乃至处死。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考试作弊的手段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反作弊的手段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即使这样,也还不时见到考试作弊的新闻,同时还有陈春秀、苟晶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等案件发生。这充分说明,作弊与反作弊之间的斗争还要永远地打下去。

“怀挟多,心内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乡试   贡院   黄莺   夹带   科举   毛笔   考官   朝廷   枪手   考生   题目   古代   衣服   制度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