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文/康桥

张之亮,字维熙,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乡部阁堂(今张堡村)人。生于1904 年,卒于1989 年,享年85岁。

之亮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父亲是农村小手工业者, 母亲是农家妇女。兄弟姐妹共六人,生活主要靠父亲修眼镜、配钥匙维持。

之亮自幼天资聪颖,因家境贫穷,10岁始入本村私塾学习。私塾先生见他背书写字都很认真,特别怜爱,破例免收学费。学习5年后,他就能把《论语》《孟子》等背诵如流。终因家境所迫,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到邻县一个杂货铺去当学徒。几年的学徒生涯,除了“填饱肚子”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于是,他决定回到本村学做裱糊工匠。

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1929年春,甘肃遭受大饥荒,村人纷纷外出逃荒。张之亮也随着到了西安,在一个磨坊当小工,总算找到一口饭吃。然而,家中大哥饿死,父亲病死,一家老小生存都成问题。

1930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亮进入一位老中医的书房。原来,在磨坊的院子里,住着一位名叫蒋成邹的老中医,就在家里为人治病。之亮出于好奇,常偷闲去看老先生诊病开处方,老先生慢慢地也注意他了。

一次,老先生有意识地问了他家中情况,听后才知这个年轻后生还念过五年私塾。老先生深受感动,毅然决定收他为徒。从此,他就在老先生身边学医。不久,老先生的诊所经民政厅备案,改为光华私立国医学校,张之亮既当学徒,又当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学习五年之久。

之亮帮老先生抄写处方,跟随老先生出诊,并将老先生用韵文编写的《医家四书》歌诀背得滚瓜烂熟。每逢老先生身体不舒服,患者就指名让之亮代师出诊,从此,张之亮也就小有名气了。

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1933年,年事已高的蒋老先生思乡心切,决定回四川老家养老,之亮也不愿久留他乡,决定返回老家秦安。

在家乡行医两年之后,1935年冬,之亮来到兰州,经过考试取得行医执照,在城外租了一间民房坐诊。起初,看病者寥寥无几,后因他心地善良,看病认真,见效快且收费低,有时还分文不收,登门求医者渐渐增多。

不几年功夫,之亮已是兰州屈指可数的名医了,他不谄富骄贫,不媚上傲下,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他在处方纸上印上“穷人免费”“赤贫赠药”等字样,说到做到,绝不食言。他行医一丝不苟,不摆架子,患者请出诊,不论白天黑夜,严冬酷暑,总是随叫随到。

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然而,之亮并不为此而满足,一种迫切需要充实自己的强烈愿望使他下决心要上大学。他请来在中学任教的陈季渠老师为他补习文化,白天行医,晚上学习,用七年时间学完了中学全部课程。1943年,他被甘肃省教育厅保送到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先旁听半年,考试及格后转为正式生。1937年,42岁的张之亮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大学毕业。随后他应聘到兰州工业学校任史地教员兼校医。1952年,调兰州女师任教,并兼任兰州市第二联合诊所医生。1956年,调至甘肃省中医进修学校(1961年后更名为甘肃省中医学校)任教,长达30年。1986年7月退休。

张之亮长期在中医教学战线上工作,培养出了大批专业人才。他一人兼教《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中国妇科》等几门课程,教材也大都是自己编写或与其他老师合编的。他先后发表《对无黄疽型传染性肝炎的认识和治疗》《慢性咳嗽治疗点谈》等论文;出版专著《新编中医入门》《金匮要略浅释》等。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甘肃省卫生厅和省中医学校的表彰奖励。

在教学之余,张之亮还潜心于书法研究,所写行草隶篆功底深厚,多次参加甘肃省书法展览,深受书法界的好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省分会第一批会员。

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作者简介: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杏林史话——寒门医子张之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修武   民政厅   甘肃省   金匮要略   寒门   兰州   私塾   磨坊   史话   甘肃   学徒   老先生   中国   书法   中医   父亲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