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三)

绿皮火车(三)

——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绿皮火车(三)

文/康桥

告别首都北京,乘坐北京至哈尔滨的17次特快列车,沿着京哈线一路向北。按照历史上的说法,我这也叫“闯关东”了。只不过,我现在乘坐的是绿皮火车,而当年山东人闯关东靠的却是两条腿,还要推着人力车拉着一家大小,但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活命,为了更好地活着。

和在陇海线上的情况一样,在北京一签转,还是没有座位,只好和四川大哥一起站着。也好,有个说话的伴,时间过得也飞快,也没感觉有多么的累。我们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一边欣赏着黑土地上的自然风光。

绿皮火车(三)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平整、辽阔的土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可以说是一碧千里、广袤无垠。老家的塬也是平的,但断断续续地总有沟壑相隔,整个塬面没有这么大,最宽处也就20多公里吧。

说起闯关东,肯定绕不开山海关,因为,一出山海关才是关外。我要看看这山海关和我要生活五年的关外是个什么样?但遗憾的是,火车到达山海关站时正好是晚上,车窗外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因为爱好书法,我知道山海关城楼虽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他上面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非常特别。其中,“一”字长一丈三尺三寸,繁写的“关”字一竖长一丈四尺五寸;“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纷繁,显示出书写者不凡的书法功底。据当地史志记载,这五个字是明朝成化年间进士、山海关人肖显所写。

绿皮火车(三)

山海关就这样在黑夜中一闪而过,再亲近她时,已经是在我工作十几年后。当我站在山海关城楼上向北瞭望时,我的眼前依稀可见的是十几年前载着我冲出关外的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疾驰在黑土地上,我看着窗外绿油油的农田及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浮想联翩:黄土原、东北平原;窑洞、砖瓦房,这简直是天壤之别啊,我羡慕生长在黑土地上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京哈线上重要的站点很多,但出了山海关后,当时我有印象的就是锦州、沈阳、四平、长春,这几个城市都是历史书上背得人头晕眼花的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其中,四战四平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之战。

绿皮火车(三)

不像西北的铁路隧道一个接着一个,京哈线上没有一个隧道。也许是离哈尔滨越走越近了,站了二十多个小时的我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正在翘首以盼时,广播里报站“三棵树”站到了。我奇怪还有这样的站名?后来我查阅了一下“三棵树”站名的由来,才知此名始于清末,当时此地是沼泽地,马家沟河从西南向东北、阿什河从东南向西北流入松花江。在江南岸形成一个黄沙土岗,生长着枝繁叶茂的三棵榆树,随后此地逐渐形成屯落,得名三棵树屯。三棵树站是一个货运小站,距离哈尔滨市区不远,现在改成了哈尔滨东站。

绿皮火车(三)

1984年9月3日的清晨,满载着我无限期盼的17次列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哈尔滨。一出车站,顿觉眼前一亮,金黄色的大楼,异域风格的建筑,宽大的站前广场,有轨电车从火车站广场穿过,一下子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有点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

大学生活紧张而忙碌,和中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头等大事是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自己也要学说普通话。这下可难为我了,因为在老家,谁出门在外学会两句“洋腔”回来,村里人会说你忘本了。凡是从农村出来混世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在外地学说普通话,一踏进村口就赶紧换成老家话。即使这样,回家交流时总会冷不丁地冒出几句“洋腔”而引来他人的白眼。

大学生活漫长而精彩四溢;丰富而回味无穷,我会续写《我的大学生活》以飨读者,在此不再赘述。

绿皮火车(三)

此后就是漫长的回家路,与绿皮火车为伴,与拥挤为伴,与奔波为伴。第一学期,感觉时间非常漫长,我还是不太适应大学散慢的生活,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感,非常想念我的窑洞、我的塬。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思念某个地方,某种东西,某段时间或是某个人,往往是因为那些事物曾经给他带来快乐和好感,抑或是这个人当时处在良好的社会状态。有句话说得好:“怀念过去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好,而是因为你那时还年轻”。从经济学角度讲,我应该减少回家的次数而节省路费,但是,越到期末思乡之情越浓,坐火车就免不了了。

当时,火车站售票已经实行了一些人性化管理,每个假期都会到学校来预售车票。这样,从哈尔滨到北京是有座位的,但从北京再签转到西安时就没有座位了。从哈尔滨上车时,甘肃、青海的同学是一路同行的,十来个同学凑在一起可热闹了,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和笑语,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其乐融融。到了北京,女同学看管行李,男同学结伴去签票,运气好时能有个座位,不好时只能期盼着早点上车回家为好。

绿皮火车(三)

上了火车,晃悠二三十个小时总有犯困的时候。这时候,男生就会主动钻到座位底下睡觉,而把座位让给女生。一到用餐点,人太多开水供应不上,只能端着饭盒眼巴巴地看着乘务员往锅炉里添煤烧水……火车驶过白天黑夜、晴天雨季,某些时候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但是,车窗外无意中惊鸿一瞥的风景,却给你带来无限的遐想。车厢里是一个大千世界,嘈杂声、唠嗑声、嗑瓜子声、打呼噜声、孩子哭闹声,声声入耳;烟草味、方便面味、臭脚丫味、厕所气味,味味不同。当时的车厢里没有空调,车窗都可以开得很大,坐在窗口迎着风,窗外是满眼的绿。当田野的风扑面而来时,可以嗅到青草或农家肥的味道,没有任何烦恼打扰你,真实而又随意。

我是非常喜欢旅行的,以至于多少年后,能坐飞机的我依然选择坐火车出行,好一路看窗外的风景,一路回忆当年的往事。

绿皮火车(三)

绿皮火车,是希望和情感的运输线,是牵挂和想念的亲情线;绿皮火车,正是承载了这样一种情感,它可以带着你,到任何一处你想去的地方,和你想念的人相见,不管你走到哪里,身后都是一份浓浓的挂牵。

绿皮火车,是我此生难以忘怀的纪念;绿皮火车,承载着我的大学梦、人生梦、家族梦;绿皮火车,是把同学情、家人情与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的一段情怀。我由衷地感谢绿皮火车,因为你,我才能从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走向“东方莫斯科”;因为你,我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爱情。

现如今,不但铁路、高速公路通到了我的家乡,而且高铁也即将开通,飞机场正在建设,家乡的交通状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出行变得快捷便利了。最新一款的“国槐绿”复兴号动车组时速将达到160公里,之所以还选择“国槐绿”作为主色调,我想这肯定是为了向传统的绿皮火车致敬,因为,国槐绿更鲜亮、更有朝气、更富时代气息。

绿皮火车(三)

再过些时日,老年的绿皮车将会被阳光朝气的“国槐绿”动车组取而代之。但是,绿皮火车留给我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的绿皮火车情结是永远不会被取而代之的,它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记是深刻的,我将会珍藏它,直到永远。

现在从省城到家乡还有一趟车是绿皮火车,大家都嫌太慢不愿意乘坐,而我,则特意选择它,为的就是体味那一缕草根情;聆听那厚重的哐当声。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敬请关注《康桥笔谈》头条号!

作者简介: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绿皮火车(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刘姥姥   辽沈   山海关   大观园   京哈线   火车   国槐   黑土   窑洞   关外   哈尔滨   甘肃   北京   大学生活   座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