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知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

在进行认知治疗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学习正确的睡眠知识,纠正其对睡眠的迷思和误解。


心理学“认知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

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如下:

1)非黑即白

指看待事情只有全对和全错。例如,患者认为每晚必须要睡够8小时才能感到精力充沛,如果睡不够8个小时等于一晚上没睡。睡眠需求因人而异,而且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每晚要睡多少个小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可能其实睡7个小时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在非黑即白的不合理信念的影响下,患者会觉得自己睡得不够。

2)以偏概全

用少数或单一的负面状况来概括整体。醒来的时候状态不太好,而昨天又刚好也睡不好,就把状态不好全归咎于睡眠不好。实际上,患者早上醒来状态不好可能还受到别的因素的影响。例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甚至仅仅只是天气的变化也有可能影响。有时候即使有了充足的睡眠,也可能发现状态并不太好,而只要状态不好就归咎于睡眠,这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想法。

3)灾难化

把一件小事情无限放大,将事情的后果严重化。这种想法在失眠的朋友身上很常见,患者可能也常常担心失眠1个小时对第二天的表现会有影响,进而导致被领导批评最后演变成失业。但仔细想想,失眠之前的失眠引起失业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4)选择性注意

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情况或证据,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有一些患者,偶尔出现失眠的情况,但他们会忽略睡得好的情况,而仅仅的盯着睡不好的哪一天,从而觉得自己可能每天都会这样。又或者,有一些患者可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导致没有办法执行睡眠限制,就觉得自己这一次是失败的,而没有看到其他时候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心理学“认知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失眠患者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迷思   认知   以偏概全   不合理   心理学   疗法   睡眠   患者   想法   不好   因素   事情   状态   压力   常见   小时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