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导语:大多数肿瘤呈球形结节,少数呈扁平状。其血供主要来源于岩骨后部的硬脑膜,也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动脉的分支。按照肿瘤与内耳道的关系,通常将肿瘤分为前内耳道和后内耳道两大类。

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一、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症状有面部麻木,感觉减退等

1、发病机制

肿块多为内胚层及纤维状。其主要发生在岩骨后脑膜及内耳道内。通常连接在岩上窦,岩下窦或乙状窦。大多数为球状结节,少数为扁平结节。其血供主要来源于岩骨后部的硬脑膜,也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动脉的分支。按肿瘤与内耳道的关系分为前后两组。

2、早期症状

(1)脑干受压迫

症状可能会因生长部位、扩展范围和代偿功能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中以 V、 VII、 VIII型脑神经损伤及小脑功能障碍最为常见。随著肿瘤的增长,小脑及脑干也会受到肿瘤的压迫。接着,由于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受压,小脑角桥池和环池被阻塞,颅内压力升高。只有少数病人出现三叉神经痛或颅内压升高,并伴有轻微的小脑症状。

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2)听力受损

失聪和早期耳鸣占90%以上。晕眩很少见。通过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测可以发现异常。接下来是轻度的面神经损伤,早期表现为侧瘫或侧肌痉挛,约占68%。三叉神经损伤也较为常见,患者面部出现麻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若累及三叉神经的运动支,可见颞肌萎缩。痛苦的程度很难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区别。

(3)声音嘶哑

舌咽肌肉常受损。有咳嗽,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或消失,软腭下垂或上颚无力。外展神经、舌下神经及桥小脑角脑膜瘤的副神经病变较少。听神经损伤后常见的第二大症状是小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患肢共济失调,水平眼震。在脑干受压的情况下,同侧肢体的肌力可能会减弱,少数患者病变侧会出现感觉减退,到了后期有时会出现双侧锥体束征。

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二、患有小脑脑桥角脑膜瘤,主要的检查方法有哪些?此病的并发症有些什么?

1、检查方法

(1)脑血管造影

正位图象显示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向内移位。随着肿瘤的发展,基底动脉的分支会移向另一边。侧位,小脑后部下动脉后移。肿块染色明显。

(2)CT及MRI扫描

瘤体一般较大(3.5 cm以上),位于小脑角的桥体上,以宽基底连结在一起,边界清晰,呈卵形,基底附着较宽。注入对比剂后,增强均匀。岩石骨质钙化,出现破坏,增生。

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2、患有此病,主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以及后组脑神经损伤

(1)脑膜炎

后颅窝肿瘤患者在术后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脑膜炎,且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左右。多数病人持续高热,颈部阻力增加,脑脊液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但重复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年长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一旦恶化,预后极差。

(2)后组脑神经损伤

后路组患者如有脑神经牵引、夹钳或术后粘连,术后患者易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咳嗽反射减弱等症状,此时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术后患者更易出现意识障碍。出现此种并发症后,可通过胃管鼻胃喂养,静脉输注预防,保证病人能量及维持水解质平衡,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更注意翻身及拍背促痰排出。如果是吸入性肺炎,尽量吸入气管内的食物,喷雾稀释痰液,必要时切断气管,更换有效抗生素。

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三、小脑脑桥角脑膜瘤,主要容易和听神经鞘瘤,以及脑桥小脑角胆脂瘤等混肴

1、听神经鞘瘤

其症状类似桥小脑的角膜瘤。普通听神经鞘瘤的症状开始于听神经内耳道的扩大和破坏。听神经鞘瘤以男性多见,而脑膜瘤以女性多见。如果没有听神经症状或损伤,岩石的尖端被破坏,附近有钙化,应该首先考虑脑膜瘤。CT和 MRI听神经鞘瘤显示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少数稍高密度灶,内耳道呈锥形或漏斗状扩张,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对侧移位或闭锁,水管向下,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强化后可见明显囊变性,以及出现低密度坏死。磁共振示出T1,T2信号。

2、脑桥小脑角胆脂瘤

大多数患者出现三叉神经痛或桥小脑角综合征。她们越来越年轻,病程越来越长。X线平片显示桥小脑角胆脂瘤的石骨尖部或石骨嵴被破坏,内耳切面无扩大; CT显示典型低密度影,注射造影剂一般无强化; 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因为胆脂瘤是匍匐生长的,它没有移动,而是围绕邻近的结构,没有出现异常的造影增强。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痛,三叉神经分布区一般无异常征象。X线, CT,MRI检查无明显异常。

小脑脑桥角膜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早期的主要症状有面部麻木等

4、脑蛛网膜炎

具有感染史,病程不稳定,除了少数症状外,常有弥漫性体征,脑脊液有炎症改变。抗炎疗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5、患有小脑脑桥角脑膜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有时候可以联合颞下入路和枕下入路,使肿瘤暴露得更充分,为全切除肿瘤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手术野较宽,基底动脉及第三、四、五脑神经在小脑幕下的显示更为清晰。但此法可引起脑部及唇部静脉的损伤,导致癫痫及偏瘫。

结语:近几年, CT和 MRI的应用,早期发现肿瘤,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使全切除脑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导致全切除肿瘤失败的原因也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小脑   听神经   脑室   内耳   脑膜   脑干   脑膜炎   基底   脑神经   角膜   术后   动脉   损伤   面部   肿瘤   症状   患者   麻木   机制   主要症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