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焚稿”别解


“林黛玉焚稿”别解

我想续作者高鹗在后四十回里不仅仅是创造了一句曾几何时轰动世界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着力并且用心地描写了“林妹妹焚稿”这一情节。因为我们心爱的林妹妹终于死了,也正因为她的死,才一举打破了古代才子佳人大团圆的陈词滥调。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是不幸和苦恼的人居多。

“群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月亮圆了,良人迟迟还不肯归,卓文君也就开始唠叨上了。

“林黛玉焚稿”别解

但是林妹妹毕竟是修不到“感君白头”那样的好福气。关于临终时所说的“宝玉你好……”,虽然常常成为后人非议续作者的范例,但我看也未必不恰当。


林妹妹是有很多小缺陷的,不光是爱哭,还有使性子,一说到什么金的玉的便撅着嘴今天不吃饭,这样下去,当然她的病始终也就没有见好的时候。这一些在续作者的眼里是十分清楚的,但由此所设计出的掉包计,虽有些不合常理,毕竟还是和原作者的出发点一样,避免了戏文里那些热热闹闹的尴尬。


有人说,“黛玉焚稿”似脱胎于明朝支小白的《小青传》里的有关情节。冯小青凄婉中焚其诗稿,殁后,姻亲曾集其诗词命名为《焚余草》,这看来是有道理的。


当然古人也有焚书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要么是自己焚,还有就是别人帮着焚。卓吾老子的《焚书》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名曰《焚书》,“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那显然是借用了别人强加上的“恶谥”。秦始皇焚书是够出名了的,但是到死也没料到刘项原来是不读书的。


至于自己焚呢,通常是悔其少作,“行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大概是属于这一例吧。因为他后来是做了和尚,至于这排斥在六根之外的诗词文赋,显然是和大红袈裟扯不上任何关系;但那时是明亡,趁着清初的文字狱还没冒头,也就一概焚之了。


还有特殊时期那些纷纷表明决心“悔其少作”的老作家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却是把“焚书”当成“狡兔三窟”里的任意一窟,若没有好的星相知识,要懂得天气,要活下来,这实在也就没有别的什么好法子可想。


《三国演义》里还有曹丞相的焚书,仅仅因为张松的一句玩笑话,便把平生所作的《孟德新书》扯碎焚之,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年的心血。


但现代人毕竟是没有这么微浅的肚量,因为现代人断断是不会联想到自己的书会与古人或者某某人的暗合,傻到焚自己的书的。

“林黛玉焚稿”别解

然而上面所费力聒噪出的这一些,也不过是想说明“焚书”,于人于己,其实是一种悲哀的有点不负责任的举动。究竟还是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黛玉焚稿”没有多少的联系。鲁迅曾说: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再想起《红楼梦》里宝玉参禅时黛玉所续上的那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于是这悲哀也就愈加地沉了。真正的干净,看来也就只有等着人连形体都完全消逝了的时候。似乎这还不够,还应该包括文字,你曾经给某某人留下的一些记忆:他会想起你走路不一样的姿势,或者你某种孩子般的天真举动……但这些都是脑海里忽然间有过的画面。待到连记忆的画面都完全模糊的时候,人也就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所余下的加减法。


林黛玉的焚稿,也就是葬花辞里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而现在是连纷纷的花瓣都没有了,坚守住心灵上的纯洁和灵魂上的干净,这更需要一种多么大的决然和勇气啊!


于是,待层层的阴霾过后,一个大音希声的世界里,没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没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无立足境时,也就只有这一片绵延的雪地激荡着千古的寂寞。

“林黛玉焚稿”别解

项平庵《祭辛幼安文》云:

“人之生也,能致天下之憎,则其死也,必享天下之名。岂天下之所生,必死而后美,概人之所憎,必死而后止。呜呼哀哉!死者人之所恶,公乃以此而为荣。”

可见人世间的孤独和寂寞,莫过于此了,乃《红楼梦》后四十回竟不传。网上有一朋友曾推测后四十回乃曹公愤世之深,徐自焚之,再读“黛玉焚稿”一节,吾深有同感。


其实造化又何必再出一芹一脂,荒唐言语中的辛酸泪痕,又有几个人能切切地看出“好”和“了”来。看来续作者是明白和深深体会到曹公的这种痛苦。“黛玉焚稿”这一情节,想必是为曹公暗自传影和写照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宝玉   鲁迅   红楼梦   现代人   古人   诗词   举动   情节   悲哀   所说   干净   画面   寂寞   作者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