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被欺凌者长大后变成恶魔?这个悲剧循环,家长都要警惕

不管在什么时候,打开网络我们总是能看到关于家暴的话题,或许是某某明星爆出家暴,或者是某某地方出现因家暴而发生的悲剧。

而听众们,对受害者的同情有之,对施暴者的怒骂有之,还有的在努力呼吁社会对家庭暴力现象引起重视。

对于某一些事件,人们执着于分辨当事人的对错,执着到什么程度呢?有时甚至出现了“受害者有罪论“。

而现在,我想跳出这一个对错的圈子,去看看这一现象的另一面。

什么让被欺凌者长大后变成恶魔?这个悲剧循环,家长都要警惕

人的天性是好是坏?

很久很久以前,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和讨论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要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加强道德教育。

现代观点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受到了遗传、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有很多体现,如果只看家庭暴力这一个小小的缩影,或许人们会发现,许多令人恨之入骨的施暴者在童年时也是一个弱小的被欺凌者。

什么让被欺凌者长大后变成恶魔?这个悲剧循环,家长都要警惕

2019年11月25号反家庭暴力日,美妆博主宇芽在社交平台曝光了自己被家暴的视频,引起轩然大波,施暴者沱沱的家庭成长经历也浮出水面。

少年时期的沱沱父亲经常动手殴打自己的妻子,沱沱因此痛恨自己的父亲,甚至与父亲大打出手,而长大后,他却成为了那个自己最痛恨的人。

而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被曝家暴后,他也承认自己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父母对他缺少关爱,动辄打骂。

不论这些关于施暴者的事情是真是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年幼时被家暴或者目睹家暴,是真的有可能未来成为一个施暴者。

这就要说到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认同。

认同指的是人们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更高的人认同,用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

而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他父亲那样的人,对自己妻儿使用暴力,可以说是向他的父亲认同,即向攻击者认同。

他模仿和学习自己害怕的父亲,让自己在心理上与父亲一致,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恐惧心理。

而这种暴力的解决方式也是孩子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习得的。

什么让被欺凌者长大后变成恶魔?这个悲剧循环,家长都要警惕

孩子发现暴力可以使人屈服,那么他很有可能未来通过暴力来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孩子发现母亲被父亲打了却也默不作声,于是认为暴力是不必付出代价的。

孩子发现暴力可以使反对的声音消失,于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暴力中,目睹或者遭受了家庭暴力的孩子学习到了保护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成为像施暴者那样的人。

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暴力行为,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除了暴力,没有学到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有研究者者做了一项历时20年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有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实施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好几倍。

也有人对于劳教中的青少年做了调查,发现许多具有暴力倾向或已经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都有过被家庭暴力的经历。

这仿佛一个悲剧的循环,多年前的不幸依旧在多年后重演,家暴成为一个抹不去的影子,始终笼罩在施暴者和被施暴者的心灵,挥之不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能够教授孩子的,比他们自己想的还要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荀子   孟子   悲剧   家庭暴力   对错   受害者   恶魔   青少年   暴力   童年   执着   父亲   家长   发现   环境   孩子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