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就代表要自杀?心理学家:两种行为不可混淆

几天前,我与一个新认识的小妹妹聊天,她与我说了她初中的一段经历。

初中时她被班上同学孤立,加上青春期心思敏感,感觉心事无人可诉。

于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残。

我很讶异,因为她看起来实在是十分开朗、外向的女孩子,并不能想象到她人生曾有这样一段灰暗的时光。

于是我问她:你用了什么方式?

她告诉我,她曾经用订书机订自己的食指,也曾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痕迹。

我听到这,仿佛已经感受到那种疼痛了,于是我问她:“你不觉得痛吗?”

她说:“没有,我甚至觉得很舒服。”

这显然是很不可思议的,人的痛觉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免于我们受到伤害。

订书针扎在手上,刀划在皮肉上,从生理意义上来说,人是一定会感到疼痛的。

怎么还会有人反复伤害自己,甚至觉得这个行为能让自己“舒服”呢?

这也是许多人对于“自残”这一行为的不理解之处。

自残就代表要自杀?心理学家:两种行为不可混淆

许多普通人,当他们发现身边有人自残时,会不知所措。

一方面害怕自残的人是要做傻事,另一方面又觉得自残的人“不正常”,是“异类”。

其实,许多人对自残与自杀之间的关系有着误解,自残与自杀之间是有区别的,自残不等于自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杀和自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自杀是一种目的,在心灵极度痛苦、绝望的情况下,人们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而自残不一样,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

其实生活中,自残行为并不少见。

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它是一种自我表达,它将人们的焦虑、痛苦表达出来。

心理上的极度痛苦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也没有得到周围人的重视,那么这么庞大的痛苦应该转移到哪去呢?

自残就是将精神上的痛苦转移到了身体上,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缓解痛苦。

所以自残的人会说,自残行为后,他们会觉得“舒服”,会有“短暂的安宁”。

其实,自残是一种求救信号,它在表达:“救救我!”

自残就代表要自杀?心理学家:两种行为不可混淆

这样总结一下,就如有位作者说的,自杀是“从只有痛苦存在着的世界中的逃脱”,自残则是“在满是痛苦的世界中忍耐下去”。

自残,其实是人“生本能”的体现,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活下去。

这样一来,自残就是一件小事了吗?

其实不是的,自杀有时候也可以视为最极端的自残行为。

值得警惕的是,早在2018年就有人统计了自残的发生率,中学生中,自残的发生率高达50%。

由于各种方式不同,且这种行为具有隐蔽性,所以数据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另外,自残者更多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

自残就代表要自杀?心理学家:两种行为不可混淆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少年时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自我统一性指的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但这时期又有着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且此时的青少年还没有成熟且稳定的心态去面对挫折等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所以更有可能会用自残这种方式应对挫折。

当我们发现身边有人自残时,应当予以重视,这是他们在向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求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目的   心理学家   青少年   挫折   疼痛   舒服   重视   痛苦   时期   区别   成熟   初中   身边   自我   代表   方式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