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腹肌难练?为什么喝白开水更健康?

张玮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奚永江先生一起看看临床上有各式各样的症状的“脾虚”患者。


1

脾虚流涎


在给患者扎针时,有时发现患者入睡后流涎甚多,把床纸湿透一大片,可以诊断该患者脾虚。


脾主涎,望诊中婴儿流涎很多通常也是脾虚(长牙除外)。


曾见一14岁男孩,因受伤疼痛前来针灸,治疗中其入睡,醒来时流涎湿了一大片床纸。


询问之下方知其素食多年,且每日喝冰箱拿出来的冷豆浆、冷果汁,加水果青菜,均寒凉食物,导致脾虚不能摄涎,嘱其应慎寒凉饮食以保养脾胃,并给与参苓白术散。


有些脾阳虚轻症者表现为口淡,食而无味。有位老人说她一吃寒凉之物,如芥菜、白萝卜则口淡,而且头晕。


这是因为脾主升清,脾气不升则头晕,故在吃凉性食物时应加姜蒜共煮。


2

水性


生水与开水属性是不一样的,在多伦多,水是由寒冷的冬天结的冰化解而成,性属寒凉,经煮滚后的水,性为中性。


我们谈的性并不是指温度,有些人把矿泉水加热水调升温度以为就行了,这种水还是寒性。


在南方太阳充足之处的热带,水为中性。


若脾虚阳气不足者慎饮生水,如瓶装的矿泉水等。


寒主收引、主痛,临床中发现很多人的痛症、风湿骨痛、痛经、疲劳症、消化不良症、过敏症均与过食生冷有关。


人一生中,阳气是如春夏秋冬一样的消长变化的。女性在35岁、男性在40岁左右,阳气开始下降,如人生之秋的开始,此时更应谨慎生冷。


3

七分饱和八杯水


研究发现,唯有节食20%~30%才能让实验室中的白鼠或猴子寿命延长20%~30%,而用人参、灵芝、维生素C等均不能在实验中观察到有实际延长寿命的效果。


中医早就提倡七分饱、八分饱,特别是小孩。


儿科中很强调,因为幼儿脾胃发育未好,吃太多反而消化负担过重而适得其反。如今社会生活饮食丰盛,想要自我控制吃七分饱很难。


如何知道自己已经七分饱呢?当你吃饭的速度变缓,通常就可以提醒自己基本上够了。


很多西医生鼓励大家每天喝八大杯水,水的排泄是依靠肾与膀胱等脏器不断工作,也是一种耗能的磨损。


空气中有很多的水分,身体功能正常的话在呼吸之间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所以如果口不渴,则不必不停地大量喝水,特别是生冷的矿泉水。


在行经和疲倦之时更应注意,因为气虚能量不足而容易使寒气滞留体内导致疼痛。


有位女士谈到,有次在行经时一切正常,但喝了冰箱刚拿出来的豆浆后立刻子宫痉挛疼痛,可见“寒主收引”是句真话。


寒气也容易滞于筋骨劳损旧患之处,经气流通不畅而引起疼痛。


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喝适当的茶水、白开水。


4

素食应慎生冷、忌过食辛辣


在西方,素食的人越来越多,有为了健康者,有爱护动物出于人道主义者,有信仰宗教者等等。这尤其在一批关注健康、受较高教育中的人士中更为流行,女性比率比男性高出许多倍。


女为阴,多阳气不足,素食者本身以青菜、水果、果仁、豆类为主,如果再加多吃生菜凉拌沙拉,很容易造成脾气虚、脾阳不足而生湿、生痰,脾之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受损,气血不足、水湿内停,使人疲劳,产生湿证、痰证、痛证。


在临床中,常遇见素食多年的患者最后因身体的不适而改食荤食,如想吃牛肉、羊肉等温性肉类,以及喜食辛辣食物,这是人体脾胃阳气不足自然的调节表现。


其实,素食并不是营养不够,也有一些长期素食而身体健康之人。


素食者关键要注意保养脾胃功能,因为脾喜燥恶湿,寒邪易损脾阳,所以要尽量吃煮过的熟食;


水果从冰箱拿出后至少要放在室温里一段时间,或者用热水烫泡水果,起到消毒和驱散因储存于冰箱而致寒气内积于水果之效;


寒凉之青菜可加姜、蒜中和其寒性,但不能过用辣椒酱、胡椒等辛辣之品,否则日久伤阴而使病情更为复杂。


有些患者对许多食物过敏,一吃过敏食物就觉腹胀,如麦类面包、甜类食物,或者豆浆、花生、牛奶、奶酪、香蕉,有些患者则觉多痰。


在中医看来,所谓的过敏食物,多为易生湿、生痰之品,所以,治疗关键是健脾,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丸以健脾祛湿化痰。


总之,素食者应注意保养脾胃,在素食中吃出健康来。


5

拔火罐后的紫淤色


有一类患者,每次拔火罐之处均是紫淤色,而患者没有明显的外感风寒症状,此类患者多是寒湿滞于肌肉,患有慢性痛证、慢性疲劳症等。


脾主肌肉,应嘱患者戒生冷。


6

脾虚与喝绿茶


有一段时间因为西方的主流科学杂志报导绿茶可以抗癌,故西方人士开始对绿茶大感兴趣。


我曾遇上一位患者,他是健康饮料的代理商。


第一次来看病,就带来几瓶绿茶和不同水果混合的饮料作为免费赠品。他主诉不能吃,不仅纳呆没有食欲,而且不能吞咽想呕。身体一切检查又正常,他说可能他会很快死掉。


望诊发现他舌淡苔白厚,脾脉沉缓,腹胀,均乃脾虚之证。询问之下,发现他每日以绿茶果汁为主食,说是排毒抗癌,而且都是冷藏后才饮。


在临床中我也常听患者问我喝绿茶如何?


人生的阳气在年轻时旺盛,如日当午,但男性在40岁、女性在35岁之后,阳气逐渐入秋,绿茶性凉,可以清解热气,平常喜吃煎炒油炸辛辣食物之人,或胃肠郁热,常喝绿茶无疑对身体非常有益,但过量则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脾胃虚寒之人,或者年龄六、七十岁的长者。


这些人可以喝日本的玄米茶,以炒米和茶混合喝,可以中和绿茶的凉性而留其解毒之效。


7

食后欲便与脾虚


一女士想减肥,遂多吃青菜,如白菜、芥兰等,加一点粉丝汤。如此一周后,发现一吃饭则马上得大便,腹胀气。


此乃因吃寒性食物太多而伤脾阳,脾气虚统摄之力不足之故。


脾虚之人吃青菜应加姜或蒜同煮,生冷水果可用热水浸泡或烤箱烤热之后再吃。


8

脾虚之人食寒性食物导致寒湿疼痛


许多痛证都与脾阳虚过食寒性食物有关。


如钟女士,30岁,有糖尿病和甲亢病史。近日觉得颈肩发紧发硬,头痛,四肢酸懒发沉,有冷稀痰。


该女士本为素体阳虚,最近吃猕猴桃较多而伤脾阳,脾主肌肉四肢,故出现以上症状。


嘱注意不宜过食寒性食物,尤其阴雨天和行经时期。


9

脾虚腹胀


很多人有腹胀大的症状。


如有位武术冠军,38岁,全身肌肉很结实很健美,唯独腹部肌肉松弛,任他如何做运动均无法改善,何故?此为脾气虚。


脾主大腹,很多人四肢肌肉正常并不肥大,但却有个苹果肚,腆着个肚子,尤其年龄大了肌肉松弛,其实这是脾气虚的外象。


有人经常腹胀大,如女士月经期腹胀大,也是脾阳虚。


很多西人不能吃面食等淀粉类多的甜食物,一吃就发胀,西医诊断为食物过敏,其实就是中医所谓的脾气虚。


为什么腹肌难练?为什么喝白开水更健康?


10

其华在唇四白


通常看唇观其色,苍白者为贫血。


若把唇翻开看内唇缘,有白点者为脾气虚、脾阳虚,通常不耐多吃生冷食物,多食则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多。


有患者长期唇红而干,此为胃热或者胃火,宜清热、养阴,中药以玉女煎加减。


11

手术后副作用


在北美,手术治疗比中国多得多,人们习以为常。


在临床中我常常看见患者身上有不同的手术后遗留的疤痕,比如足部大拇指外突,手术切除后可见太冲穴、公孙穴处均有疤痕,这些患者常伴有情绪的忧郁,这是否与手术后穴位经气流通受影响有关?


在中国做医生时,我们医院一位按摩科的医生,她的按摩技术很好,虽然她个头小,但比起大块头的男医生按摩水平高很多。


当时问她诀窍,她说她有练内功。那时我常找她按摩,但后来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见着她。有一次遇见她,她弱了许多,还转到理疗科去了。


她说她不能再做按摩了,因为半年前做了阑尾手术之后,腹部的元气泻了,从此身体变弱,没有力气再做按摩了,她显得很后悔且无奈。


当时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后来自己学练了气功,对元气有了认识和体验。


许多女性生孩子时采用剖腹产,顺便再把阑尾给切了,身体就从此变弱。


12

腹部触诊


触诊在急慢性胃炎患者中也应常规使用。


许多患者的胃部在触诊中有压痛感、压痛点,有痞硬感、紧张抵触感,且治疗前后比较可发现明显改善,这可增加医生和患者的信心,也是检验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


临床中胃肠病患者,还可以见肝胃之间的痞块,即在右侧肝下缘与肚脐之间有一包块,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所描述:“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若在触诊时见到胁下痞块的消化道疾病,则必须肝胃、肝脾同治。针刺选穴为足三里、太冲、关元,中药可用逍遥丸。


该类患者的胃部不适与情绪压力有关,但许多患者未必会告诉医生病因或者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在脉诊中可以发现肝脉弦脾脉满,这可帮助确诊。


在督脉拔火罐治疗中,一些慢性胃肠疾病(包括胃痛,腹胀,食物过敏,便秘),患者督脉的悬枢、脊中穴在拔罐后可见明显青紫瘀斑,说明寒湿内滞,气滞血瘀,应嘱患者慎生冷。


在该处用华佗夹脊穴治疗慢性胃肠疾病效好。


如有一大肠癌患者手术后3个月,行便袋拆除,在脐周的右侧创口给予缝合。每次在悬枢、脊中穴旁的华佗夹脊针刺后,能够觉得脐部周围气在运行,患者舒畅感,创口恢复顺利,大便畅通。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奚永江针灸临证验案》,奚永江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2009.3。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触诊   寒凉   生冷   阳气   腹肌   脾胃   素食   青菜   白开水   绿茶   肌肉   患者   脾气   食物   水果   身体   发现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