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痰汤”加减治疗儿科疑难疾患

董幼祺 董继业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董廷瑶先生运用“涤痰汤”治疗儿科神经精神性病症的临床经验。


痰之见症,有内外之别。咳喘上气诸病,为痰在外者;流走于脏腑经络,则为内痰。


其中,以心热之痰而变生惊痫、痴癫之症,从豁痰开窍论治取效,此为中医痰病学说的一大特色。


这些病症,在小儿颇属多见,与其体禀密切有关。诸如脏气柔弱,心神虚怯,脾弱肝旺,致使涎多风动,上堵灵窍;


又有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头颅被伤,元神受损,而风痰逆犯者,且因神怯,易惊易恐,皆能生痰滞络,蒙蔽心包。


前贤指出:“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明医杂著》);其症“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杂病源流犀烛》)。都是论述了气血化失其正,变生风痰扰神的病机。


01


对于这些证属痰涎深潜、风热内蕴的小儿,其惊搐、昏厥、癫痫、痴钝诸病,董廷瑶老先生禀承家传,善用涤痰汤法治之,疗效较著。


涤痰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南星、菖蒲、人参)原出自《奇效良方》,功能祛痰宣窍,益气化浊。


董老化裁如下:一般减去枳实、甘草、人参,加入白附子、钩藤、龙齿,作为豁痰开窍镇惊的基本方应用。


临床上则每从症情出发施治。


若舌苔厚腻垢浊、脉呈滑弦,息粗喉中痰鸣,自感咽部如梗,或时见恶呕,眠中鼾响诸症,是痰浊偏盛,尚须增以祛痰开窍之天浆壳、瓜蒌皮、山慈菇(或冰球子)、杏仁、川贝之属;


惊搐多者,加天麻、琥珀、紫贝齿、磁石,甚至需用全蝎、蜈蚣。


方中之竹茹,辄觉其力嫌轻,每改为天竺黄或竹沥(必加姜汁数点冲服)。


痰火交结者,需礞石滚痰丸9~12克,包煎;轻者可用清气化痰丸。


然有风痰壅结、喘急胸满、惊搐痰涌,即急需万应保赤散0.15~0.3克,作1剂化服,1天1次,可连用3剂。


至心肝火亢,尚应加入川连、龙胆草之类,或用牛黄清心丸,1日1丸化服。


此外,如通络之橘络、丝瓜络,开窍之远志、郁金,亦为常用的要品。


02


下面将涤痰汤法的应用举例如后。


例1:欧某,女,2岁(风痰惊搐)。1982年10月27日就诊。


患儿夜眠惊叫肢搐已有一年,每周一发,为时一刻钟至20分钟;近来咳嗽2周,低热不退。致使10天之内接连发作多次;平时常喜叹气,息粗痰鸣,手足发冷,大便尚通。


脉沉滑,舌苔白腻。


肝郁气结,痰热扰动,治拟息风化痰。


钩藤6克,干菖蒲9克,胆星3克,天竺黄4.5克,竹节白附子9克,橘红络各3克,天浆壳5枚,竹沥半夏9克,龙齿12克,郁金9克。7剂。


11月3日二诊:服上药后吐出黄痰不少,本周曾惊搐1次,程度较轻,时间亦短。


现热未退净,尚有呛咳,肢清不温,仍喜叹气。脉舌如前。痰郁稍解,犹须疏络化痰。


橘红络各3克,丝瓜络9克,干菖蒲9克,天竺黄4.5克,钩藤6克,天浆壳5枚,柴胡3克,青礞石12克,郁金9克,竹沥半夏9克。


7剂。服后惊搐即平,叹气亦解,手足温和,但偶有夜咳,咯痰欠爽。上方去柴胡、橘络,加瓜蒌皮9克,清气化痰丸9克(包)。14剂,其病告痊。


按语:本例属风痰阻络,故惊搐阵作,投以涤痰汤化裁,重在清化风痰,息风定惊。


患儿常喜叹气,在此类疾患中时有可见,乃系痰气交结、郁阻不畅之故。方中配以解郁通络诸品,症情即愈。


前贤所谓治痰“顺气为先”之理也。


例2:蔡某,男,5岁(痰热惊痫)。1982年9月15日初诊。


患儿于2年前跌仆伤脑后,发作痫疾,不时小发晕仆跌倒,月见大发惊厥抽搐。脑电图示有局灶性异常痫波。


低热缠绵,夜眠惊惕,梦呓颇多,热疖层发,口气臭浊,大便干结难下,二三日一次,两脉滑数,舌苔厚腻,尖红。


其症起于跌仆震惊,痰火上蒙,治须豁痰清心,平肝息风。


钩藤6克,竹沥半夏9克,胆星3克,川贝6克,竹节白附子4.5克,琥珀3克(后下),龙齿15克,川连3克,朱茯苓9克,礞石滚痰丸15克(包)。7剂。


9月22日复诊:服后大便日下,咳吐较多痰涎,未见跌倒抽搐,热疖渐平;但低热尚见,口气秽浊,脉滑舌腻。前法合拍,略予增损。


胆星3克,竹节白附子4.5克,陈皮3克,川贝6克,龙齿15克,钩藤6克,川连3克,竹沥半夏9克,礞石滚痰丸15克(包)。7剂。


药后吐痰较多,苔转薄腻,热渐退净,便通眠安,痰火已挫,晕仆不作。去连、贝,加竹茹6克,远志4.5克,连服3周。连续观察,惊搐未发,基本稳定。


按语:本例属外伤性癫痫,因跌仆震动,加以惊恐,致使心气逆乱,痰热蕴伏。予清热镇心、豁痰平肝之剂,其症即安。此虽本于涤痰汤法,然亦必需时时以理合法、以药合病也。


例3:郑某,男,5岁(痰热惊痫)。1982年5月18日就诊。


患儿虽已5岁,尚未能言,只能简单叫呼,智力亦显鲁钝,肢体好动不定,气息粗重,时有咳痰,口涎频流,夜眠惊惕,大便干结,脉沉而空滑,舌尖红,苔厚腻。


证属痰滞心窍,治须豁痰开结通窍。


陈皮3克,干菖蒲9克,竹沥半夏9克,胆星3克,远志6克,竹节白附子6克,钩藤6克,天浆壳3枚,山慈菇9克,另: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7剂。


本方连服两周,痰吐已少,流涎亦和,气息顺平,二便通调,眠安纳佳,脉细苔薄。


上方去连、芍,牛黄清心丸,加杏仁6克,冰球子9克,清气化痰丸9克(包),嘱其连续治用一段时期,以求巩固好转。


按语:小儿语迟,前贤所谓“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临床所见,有虚实之异。


本例辨证,属痰滞心窍,故治以清心豁痰。


牛黄清心丸内含牛黄、川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一名万氏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良剂。因该儿有较明显的心热而闭之象,故加入化服。


诚如喻嘉言所云:“审其属实,用此汤(指涤痰汤)调下牛黄丸,……庶足开痰通窍”,可见汤、丸配合,殊能增强功效。


然此类患儿,原属难症,语言虽见初开,智力亦稍进步,但欲复其正常,颇为不易。


“涤痰汤”加减治疗儿科疑难疾患

03


综上可见,董老运用涤痰汤法治疗多种儿科疑难痰症,每获良效。


考涤痰汤原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前哲指出:“心脾肾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其脉道,故舌不能转运言语也。”


表明本方善于入心开窍,适合“风痰塞其经络”之病机,经化裁之后,更加强了通窍醒神之能。


所举数例,或可从中窥探其间之理法,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临床治疗儿科诸多神经精神性病症,确实具有宝贵意义的。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董氏儿科》,董幼祺、董继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0.9。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儿科   竹茹   天竺   按语   前贤   附子   川贝   舌苔   菖蒲   半夏   牛黄   远志   竹节   疾患   郁金   大便   疑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