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胀、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可能是寒湿困脾?

前段时间会常常会遇见许多病员,自述腹胀、纳呆、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口渴不欲饮,便溏尿赤等一系列不适,查体旦见舌体淡胖、舌苔白滑、脉濡缓或沉细,体温低,三大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从现代医学来看确实无从着手,但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来,这类病员明显的感受了寒邪入体,一派脾土受困之象,此为典型的寒湿困脾证。

中医:腹胀、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可能是寒湿困脾?

一般但凡论述处感时病,多采用湿寒病流派的分类方法,而在外感病证之中则无明确“寒湿”一病之说。但就我在长期临床中所遇到的这类病员而言,是难于将其归于其内的。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中医:腹胀、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可能是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炎、肾炎等疾病可见此病证。

中医:腹胀、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可能是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

有哪些临床表现?

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增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中医:腹胀、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可能是寒湿困脾?

为何会寒湿困脾?

我将寒湿困脾归咎于两点:

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

②脾喜燥恶湿,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脾气郁滞,则脘腹痞胀或痛,食少;脾失健运,湿滞气机,则口腻,纳呆;水湿下渗,则大便稀溏;脾失健运,影响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呕;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泛溢肢体,遏郁清阳,则头身困重。若寒湿困脾,阳气被遏,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可见肢体肿胀,小便短少;寒湿困阻中阳,若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加之气血运行不畅,则为面目肌肤发黄,晦暗不泽;若寒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妇女可见白带量多;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苔白滑腻,脉濡缓或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中医:腹胀、头身困重、自感体寒,可能是寒湿困脾?

调理思路

1、阻湿

调理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病程较长,调理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继续调理、健壮脾胃之剂,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2.内湿发病、主脾运失键

其调理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

总结:为何只给出解决思路,未附带任何明确方法?

以上所述是以临床单一症状作为病症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常以多症迸发的情况出现,因此,具体症状还需辨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中阳   带脉   中焦   燥湿   病员   居处   生冷   阳气   白带   晦暗   肢体   潮湿   症状   肌肤   中医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