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何绍奇

张雷,主治医师,网名:辰子。师从中医临床家何绍奇先生,临证以古典中医思维辨证处方,用药基本不过八味。提倡医贵明理、法贵变通,方贵精简,药贵道地。

今天小暑,也是恩师忌日,而恰巧我是大暑那天出生,使我对暑月思绪万千。在北京跟师学习时,先生让我把24节气歌背下来,并告诉我中医用药是需要参考节气变化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暑相连,小暑节气之后就是大暑。每年一到暑月,既能回忆起与先生在一起讨论中医时的场景。

先生辞世,如同失去一本中医活字典。留下太多学术问题,只能自己探索思考。释迦牟尼说:人生只在呼吸间。恩师故去,仿佛昨日,音容笑貌记忆如初。

先生说过:“中医最高境界是一人一方。东汉张仲景一片姜、一枚枣都不随便使用。”;“处方量小,可以轻舟速行。量大伤胃气,或适得其反。”

先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接待病人那慈祥目光,就是一位活菩萨!每每给我解惑,他那慈爱眼神、带有川音话语更是一种精神享受。这些言词记忆,真是太弥足珍贵了!时刻勉励自己,临床处方不能套方套药。

“...哎,明白没?我给你找那本书告诉你多少页...”这是当年我电话请教关于黄附片药性的疑惑。虽然当时心里没彻底明白,但我还是告诉先生懂了。他那急迫让我弄明白的心情,比答案更能让我充满自信。放下电话,我反复咀嚼先生指点的话语,一直到今天还在咀嚼、思考、分析。先生的话语更是让我解开附子中毒之谜的钥匙。

我内心非常崇拜先生,但很少提及他老人家事迹。因为以我现在临床水平与先生差距还很悬殊。有一年,某某饭店熊某某糖尿病血糖19.1mmol/L;尿糖4个加号。我辨证处方治疗3个月后,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他家属看见我道谢时候,我想到的是先生,没有先生晚年指导,我都不敢接诊此类疑难病。

在北京跟先生侍诊时,亲眼看见很多糖尿病人喝了先生汤药,效果多极其明显。先生对我一方一药,毫无保留倾囊传授。临证特殊用药,处方时也要叮嘱一番。

先生早在60年代,就是近代中医学家朱良春前辈的遥从弟子。近代中医泰斗蒲辅周老更是先生的问道恩师,也是同乡,皆是四川梓潼人。

1978年先生在经济非常窘迫情况下,选择报考中医研究生。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招生。报名因为学历限制,南通朱良春给方药中教授亲笔信写下:“以我人格担保我的学生完全具备报考资格,希望破例给予报名机会”。

方药中教授与其他专家商议让先生破例参加考试。考试时先生写的《千金方的博大精深》论文,令所有专家折服。方药中教授感叹自己都写不出这样文章,结果蟾宫折桂,名列榜首。《光明日报》曾给予报道,称金榜状元是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四川梓潼人何绍奇。

这些事迹我都是从先生老友以及老患者口中知道的。先生非常谦虚、他心思全在中医临床学术上,他晚年独著《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未请人作序即能证明这点。

先生是他父亲第十个孩子,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故自小体质虚弱。先生幼年与他父亲走家窜户看病,每治好病人都有人请他们喝鸡汤。那时四川流行附子炖小鸡。先生说自己体质逐渐好起来,与喝附子鸡汤不无关系。

他把这事儿告诉他的老师姜春华老,姜老听完直乍舌。并言:“难道你们四川人不怕大辛、大热、大毒的附子吃坏了身体?”

四川民间煲汤用的附子,都是炮制加工后毒性很小的白附片。直到今天,四川仍有用附子煲汤的习俗,这与四川全年日照少,湿气大,川人寒湿体质多有关。

先生多次同我说过四川以外的医家,很少有人能把附子功效发挥淋漓尽致。民国时期上海祝味菊先生,有祝附子雅号,也是四川行医多年后移民上海的。

若不是受先生指导,或许今天我还在用那煮后苦涩难闻的附子。真正炮制有效的附子,煮后像土豆一样,味道淡淡、面面的。

先生临证胆大心细,北京安贞医院儿科请他会诊朱姓肺炎患者,高热持续8日不退,昏睡烦躁不安,脉搏每分150次,面色苍白,有汗,舌淡,他处方红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等。儿科主任看看方子,并说:“人参大补,附子大热,孩子高热39度合适吗?”

先生问他:如果心衰,你们西医不抗心衰?这就是中医的抗心衰药。病如此危急,需留人治病,不能治病不留人。喝药后3天病情日渐好转,体温也显著降到低热。若没有深厚理论功底,治疗儿科急重症,一般医生是不敢用此类药的。与今天的某某派套用附子治疗慢性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先生多次嘱咐我治疗慢性病不能心急,没有守方三个月、甚至半年都很难根治。应慢病缓图,取滴水穿石之法。

先生淡泊名利,晚年以写作、读书、看病自娱。曾跟我说过:“给后人留些东西,东汉张仲景若无《伤寒论杂病论》传世,哪有今天的中医?”

先生独著《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里面有些初诊失败案例,能拿出分析失败原因,在现代中医界是非常少有的。出书时他的老师与前辈有很多都在世,但并没让他们写序镀金,以增加知名度。

他追求学术真知,对名利早已看淡。多次告诉我要做明医,而非名医。让我多读古代中医经典名著,唯有理论功底达到一定境界,处方用药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那年春节我看望先生,在他书房看书时,有一本北京中医院某教授写的书,自序:“我有幸被填为全国500名老中医”。先生在书下角写下:“名医不是自说的,只有患者有发言权。”

上海已故某某名老中医出版的某某书,读后在书下角写下:“抄袭之作”。我在先生家中看到上海某名老中医寄了一些资料,请他校正准备出书,并寄些文笔钱,这位老中医后来被评为国医大师。

先生曾说:写书留谁的名不重要,有价值学术文章流传下来就可以,最后受益的还是患者。明末清初时期的汪昂根本不懂医学,但他家很有钱,想出名头。聘请名医写书署名,流行很广的汪昂《汤头歌诀》既是。

先生对古代医家典籍皆有深入研究,晚年唯对清代叶天士医案情有独钟,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门一派。

先生性格不低眉折腰事权贵,放弃了中医研究院的铁饭碗。先后应聘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医门诊部主任,培训中心终身教授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深受外海人士以及香港学子爱戴,凭自己实力赚取润金作为经济来源。

寒暑往来,生命无常。先生虽没有完成晚年遗愿,为后人多留几部传世著作。但他严谨治学之风,求真个性深深影响了很多中医学子。

他虽没有博导头衔、院士帽子,但他书读百家,点评古今中医学术真伪,留下百余篇学术论文,被现代中医界誉为“中医活字典”。

2012年7月7日初稿 2021年7月7日修订 张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恩师   梓潼   中医学院   活字典   附子   方药   心衰   节气   处方   晚年   上海   北京   中医   教授   学术   何绍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