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篇」扒扒普洱熟茶界流行的碎银子,及糯米香味怎么来的?

碎银子,还有另外两个撩人的名字:茶化石、金不换。

都有一看就让人想把家底都掏空的冲动,类似神奇的名字在普洱茶界还有一个:黄金条。

这些茶,都是通过一个名字改头换面,使一类茶从此登上销售巅峰的经典。


01 茶化石的前世今生,从诞生到今天,走过了怎样的路?

说到茶化石,勐海龙园号可说是茶化石的鼻祖。茶化石的工艺和名字都是龙园号首创。

茶化石是勐海龙园号茶厂2014年左右推出的一类熟茶,15年有闻到先机的小厂快速跟进。

但基本还没热度,那会同品质批发价1公斤的价格,大概是今天的3倍.。

我们也是那会开始跟进的,北方市场反响很大,南方接受的人不太多。

然后2016年热度一路上扬,2017年达到顶峰,价格在2017年有一个下调。到18年热度减退,今年好像又有点回暖,到了今天,整个朋友圈,似乎都在卖茶化石。

其中18年因为个中原因,糯香味道相比于之前,做得偏淡了点。这是行业的要求,也是从健康角度出发的一个规范。

「第249篇」扒扒普洱熟茶界流行的碎银子,及糯米香味怎么来的?


02 网络上说的茶化石、碎银子、金不换是同一种普洱熟茶吗?

碎银子与茶化石,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更多时候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若要严格区别:那可以说颗粒偏大一点的叫茶化石,而颗粒偏小一点的叫碎银子。

而“金不换”,名字至今没有叫开。但说到熟茶的“金不换”,就是指茶化石。

再扯开一点:普洱茶的黄金叶,也就是普洱生茶的黄片。但叫黄片的时候,其价格和受欢迎程度,是远远不如黄金叶那么响亮和尊贵的。

曾经就有人专门来问我找黄金叶,我还一头雾水。也有朋友说自己在喝冰岛黄金叶的时候,眼里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芒。

尽管茶还是那个茶,味也还是那个味,但喝茶人心理微妙的变化,已经全然不同。

「第249篇」扒扒普洱熟茶界流行的碎银子,及糯米香味怎么来的?


03 碎银子的制作工艺及原料选择

这个茶的背后有很多传说。有说,就是用熟茶的碎末潮水,用机器打磨压紧,然后抛光,制作而成的。有说,是用熟茶(区别于熟茶碎末)直接剪碎,机器高压打出来的。

提炼一下:熟茶(先且不论原料)、机器高压、打磨、抛光制作而成,这个算是基本步骤。

不同的厂,因机器设备,技术实力等不一样,会略有区别。

但是,原料都不会是百年古树,千年古树,也不会是年份很老的熟茶,这个应当算基本常识。

茶化石口感上有分糯香味和原味,其中糯香味的占比较大,原味可以说只是点缀。

「第249篇」扒扒普洱熟茶界流行的碎银子,及糯米香味怎么来的?


04 碎银子的糯香味是怎么来的?

糯香属于外来香,并非熟茶之本香。这种糯味是用糯米叶在熟茶里熏蒸制成。

看茶化石品质好不好,就看糯香味与茶味融合的紧密程度,融合得越紧密的品质越好。

糯香味,对普洱熟茶来说,算是一个外来味道,并非普洱茶原有的本味。

也就是用糯米香叶熏蒸,进入普洱熟茶里的一种味道。

类似于茉莉花茶的窖制,有些茉莉花茶,并不是真的有茉莉花在里面,而是用茉莉花熏窖进绿茶里,制作成的。

糯香熟茶的糯味,同理。包括糯香茶化石、糯香小沱茶都是熏蒸制作。

普洱熟茶里,因茶质、年份、原料等级、产区等等的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呈现某种特殊的香味。

比如等级低的熟茶里常见的枣香、等级高的熟茶里常见的荷香;

不同年份呈现的果香、苦香、红酒香、焦糖香、樟香、木香等等,都是某一个时期香味的特殊呈现,属于普洱茶自带的味道,也就是茶的本味。

而糯香,属于外来香,也就是人为加进去的。

这种香在熟茶里很受欢迎,尤其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冬天,喝一泡糯糯的熟茶,是很多初级茶客的享受。

说是初级茶客,原因在于凡是喝普洱茶久的,喝茶品质稍微高点的茶客,都不太会喜欢这种味道。

但对于品质等级相对没那么高的茶,糯香确实是一个掩盖茶之本色的很好的途径。就像菜一样,调料越重,可能食材反而没那么好。

「第249篇」扒扒普洱熟茶界流行的碎银子,及糯米香味怎么来的?


05 如果对碎银子的真相做一个归纳整理,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第249篇」扒扒普洱熟茶界流行的碎银子,及糯米香味怎么来的?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分享转发。

欢迎关注【滇红普洱崔赛先】,了解更多云南茶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普洱   碎银   勐海   香味   金叶   碎末   金不换   普洱茶   糯米   化石   也就是   味道   原料   等级   品质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