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杂交育种的发展历程

马铃薯杂交育种则始于1940年1月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回国的杨鸿祖先生,其先后 任 四 川 省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粮 食 作 物 组 技 正(1940-1942)和 中 央 农 业 实 验 所 技 正 (1943-1949).佟屏亚在«中国马铃薯栽培史»一文中引用了杨鸿祖对这段工作的回忆,其间5次从国外引进了74个品种(系)、62个杂交组合、45个自交系和19个野生种,在四川彭县白鹿山基地开展试验,从中筛选鉴定和选育出10多个优良品种.同时还开展了地方品种的收集鉴定工作及播种期、种植方式、密度、种薯选择、缩短休眠处理和肥料试验等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分析了农民高山换种、平原秋播就地留种等防止退化的技术.这段时期,杂交选育了“292G20”、“小黄山芋”、“B76G43”等品种.1952年,四川万县地区巫山县(现重庆市万州区)晚疫病流行,造成严重春荒,遂引进“B76G43”等3个抗晚疫病材料种植,其中“B76G43”表现抗病高产,被当地定名为“巫峡”并予以推广.292G20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试种,表现出丰产性好、耐病毒病、高抗晚疫病,定名为“多子白”,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后又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雁北地区,年均种植面积约20万hm2.这些优良品种成为当时马铃薯生产的主栽品种.中央农业实验所时期的工作正如管家骥先生在«我国马铃薯研究工作历史»手稿中所述,在当时艰困之环境下,“虽马铃薯事业因限于人力物力之不足未克充分发展,但我国马铃薯改进工作之基础实如斯初奠”.1950年以来,马铃薯科研紧密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队伍不断充实,学科不断完善,工作不断深入,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从事马铃薯科研的人数由1949年前以中央农 业 实 验 所 为 主 体、少 数 地 方 参 加 的 20 余 人,1950年代增加到21个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从业人员达53人的规模,其时从事马铃薯科研的主要学科带头人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林世成、程天庆、朱明凯,黑龙江省的李景华、孙慧生、膝宗璠,吉林省的李宝树、张畅,河北省的傅龄义、田夫,内蒙古自治区的张鸿逵,山东省的蒋先明,湖北省的刘介民,四川省的杨鸿祖等.1988年全国发展到4个专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内蒙古农业科学院马铃薯小作物研究所、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辽宁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以及遍及29个省市(区)的74家科研机构和20个农业院校共377人的研究团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马铃薯科研队伍更加壮大.到2009年,全国有13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8所大学、29个地县级企事业单位设有专门的马铃薯研究机构,科研人员500余人.学科领域从最初的品种鉴定筛选和栽培技术试验扩展到今天的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种薯繁育、植物保护、贮藏加工、产业经济等涉及全产业链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近20年来,随着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设立的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重大专项等,进一步吸引和聚集了更多的马铃薯科研、技术推广、产业开发方面的人力资源,与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国的地位逐步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万县   马铃薯   克山   晚疫病   内蒙古自治区   农业院校   杂交育种   黑龙江省   优良品种   鉴定   科研   品种   研究所   我国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