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科学技术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引进之初的种植技术摸索、推广过程中的品种适应性选择,及至当今品种选育、种薯繁育、高产高效栽培及贮藏加工技术研发,科学研究始终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和提升.我国1991年以前马铃薯总产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栽培面积的扩大,其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单产提高成为主要的贡献因素.栽培面积的扩大依赖于种植区域的扩展,生态环境条件和农业耕作制度因此而更加复杂,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则尤为重要.选择适宜的品种、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成为我国 马 铃 薯 科 学 研 究 历 史 上 首 先 需 要 解 决 的问题.

我国系统的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事试验场于1914-1916年开展了马铃薯栽培试验,通过切块减少用种量,以解决种薯供应不足的问题.1932年成立了实业部管辖的中央农业实验所,1934年实业部任命金 陵 大 学 管 家 骥 教 授 主 持 马 铃 薯 改 良 工 作,于1934-1945年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了马铃薯科学研究.笔者检阅我国马铃薯史料时,偶见网上拍卖的管家骥先生«我国马铃薯研究工作历史»之手稿和«全国马铃薯改进计划草案»复写稿的部分图片,实为国内最早的马铃薯研究著述,堪称宝贵,憾未见正式刊印.从可辨文字中看出,马铃薯改良始于抗战前夕.管先生在论述马铃薯研究的起因时写道,“失地日广,军稽民食日趋严重,政府为粮食之大量增产,遂命本人主持马铃薯之改进及增产工作”.是时,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357867hm2,年产242.73万t,单产远低于欧美,管先生认为“实由于品种之良莠不齐,栽培方法之未臻妥善,肥料之缺乏,以及病虫之滋蔓有以致之”.因此,马铃薯改良计划的工作内容包括调查、引种、区域试验、育种、繁殖推广等.杨珉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农业改进(1932-1949)»亦根据当时的统计、工作报告及后人的相关研究论文,对中央农业实验所的马铃薯改良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其时的工作重点是为解决粮食增产而进行的品种引进筛选和育种工作.1934-1937年,管家骥等从全国各地搜集整理马铃薯地方品种,并从英、美国等国引进了14个优良品种,筛选出“卡它丁”(Katabdin)、“七百万 ”(Chippewa),“纹 白 ”(Warba)和 “黄 金 ”(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南京、武功和定县等地示范种植,单产均在500kg以上,产量比当地品种成倍增长.1938年后因战争而转至贵州继续进行.1943年,协 助 工 作 的 美 国 马 铃 薯 专 家 戴 兹 创(DykstraTP)自美国引进52个马铃薯品种,3年内分别在成都、贵阳、威宁、武功等进行区域试验,筛选出“火 玛”(Houma)、“西 北 果”(Sebago)、“红 纹白”(RedWarbe)、“七百万”(Chippewa)等4个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在西南、西北、华北推广应用了较大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马铃薯   武功   单产   优良品种   南京   美国   适应性   管家   品种   面积   区域   中央   我国   农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