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马铃薯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作物

1950 年以来,我国马铃薯种植规模和产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2005 年种植规模和总产跃居全球第一,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从仅用于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和农业增效的优势作物,马铃薯展现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巨大潜力.1950-1970 年代的中国经历了历史上重要的粮食困难时期,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粮食安全压力骤增.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期间,国家农业部把增加“薯类等高产量作物的播种面积”列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明确指出马铃薯“比一般杂粮的产量要高5~6 倍,扩大种植面积,对缓和我国粮食、饲料的紧张情况将有重要的作用”.

马铃薯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关联,这种关联的紧密度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中充分体现出来.2006 年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为解决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温饱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及食物安全、促进民族产业发展和推进农民增收致富,是应对入世后过渡期及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宗旨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2008 年农业部制订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以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马铃薯是 16 个“关系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要求着力建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 5 个优势区. 2016年,«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2017 年中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 动能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

统计数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马铃薯产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作物生产中,我国1982 年以前包括马铃薯在内的薯类作物一直按“薯类作物”进行大类统计,马铃薯、甘薯、木薯等没有细分,直到 1982 年马铃薯才有单独统计结果.比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 1961-1981 年中国马铃薯生产的数据和我国同期薯类作物生产的数据可以看出,马铃薯占薯类作物面积的比重快速增长. 1961 年我国马铃 薯 种 植 面 积 130 万 hm2 ,1981 年 发 展 到 240万 hm2 ,占薯类作物的播种面积由 10.8% 逐步增加到 25.0% .其后我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马铃薯占薯类 作 物 的 种 植 比 例 稳 步 增 加, 2018 年 达到了 66.3%.这些数据说明,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马铃薯生产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状态.根据 FAO 资料(图 1 )所计算的总产年增长率,我国马铃薯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1961-1991 平稳发展阶段和 1991-2018 快速增长阶段.在 1991 年前的 30a 中,马铃薯总产由 1290 万 t 增加到 3044 万 t ,年增长率为2. 90%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马铃薯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总产增加到 2018 年的9032 万 t ,较 1991 年增长近 3 倍,这 28 年期间的年增长率达到 4.11% .同时,我国马铃薯面积在1961-2000 年间一直稳步增长,由 130 万 hm2 增加到 442 万 hm2 ,年增长率达到 3.36% .进入 21 世纪以来,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 480 万 hm2 左右(2012年曾高达 503.3 万 hm2 ),年增长率为 0.10% .可以看出,1991 年以前,总产与面积增长的曲线基本重合,这一阶段马铃薯总产的增长主要靠面积的增加.而 1991 年以后,马铃薯总产的增长明显快于种植面积的增加,单产提高是主要推动因素.马铃薯生产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单位面积上较其他粮食作物产出了更多的可食用的干物质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单位面积可食用干物质产量是作物间产量比较的一 个 科 学 依 据.马 铃 薯 平 均 干 物 质 含 量 约 为22% ,可食用部分约为 98% ,可食用干物质产量的比例为 21.6% .然而,我国对马铃薯的产量统计一直沿用马铃薯按 5∶1 折算成主粮(禾谷类)的比值计算,这实际上相对低估了马铃薯的生产和实际效益.根据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稻谷 GB1350-1999 ,小麦 GB1351-1999 ,玉米 GB1353-2018 ),粮食水分含量标准水稻为 14.5% ,玉米为 14. 0% ,小麦为12.5% ,干 物 质 含 量 则 分 别 为 85.5% 、 86% 和87. 5% .这 3 种禾谷类粮食作物的可食用部分除玉米可视为 100% 外,稻谷的糙米平均出米率为 80% ,小麦的平均出粉率为 75% .因此,可食用干物质比例分别为水稻 68.4% 、玉米 86.0% 、小麦 65.6% ,3 种禾谷类作物平均为 73. 5% .若要将马铃薯折算成禾谷类主粮,应该按 0.216 x =0. 735 确定换算比例,因此实际应为 3.4∶1 而不是 5∶1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统计值的换算中,马铃薯的粮食生产能力被低估了 32% ,应该从科学的角度予以纠正.从 1961 年以来,马铃薯占四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比例由 1.9% 逐步增加到 2005 年的 5.9% ,其后下降至 2018 年的 4. 7% ,反映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根据粮食安全需求所发生的阶段性调整(图 2 ).这 58a 中,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主粮平均为 3.7% .图 2 的数据还表明,马铃薯总产所占主粮作物的比例,按国际上通行的原粮计算,最低为 1986 年的 7% ,最高为 2003 年的 15.8% ,平均为 11.13% .按国家统计的 5∶1 折算成禾谷类主粮计算,马铃薯最低为 1.45% ,最高为 3. 61% ,平均为2. 45% .如果按可食用干物质产量计算,马铃薯则分别为最低 2.16% ,最高 5. 23% ,平均 3. 60%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马铃薯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基本与禾谷类作物相当,但是其生长周期较禾谷类作物短,尤其是适应于禾谷类作物不能生产的高寒地带或季节,所用耕地几乎 90% 左右为中低产农田,超过 70% 的面积分布在我国大部分连片贫困地区,是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可见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马铃薯用途广泛,直接食用既是主粮,又是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深度开发既可直接加工食品,又可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数千种工业产品.薯皮薯渣还能加工成饲料、肥料,无一不可利用. FAO 根据作物总产和可转换成作物原粮的所有产品数量,计算了作物的总产值(图 3 ).我国马铃薯总产值由 1961年的 21.8 亿美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167. 2 亿美元, 56年间增加了 7.7 倍.同期马铃薯总产增加了 6. 6 倍,说明我国马铃薯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这一期间,马铃薯占农业总产值平均为 2.94% ,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各个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就粮食生产而言,马铃薯总产值占主粮总产值的 8.74% ,约 2. 4 倍于其所占主粮种 植面积的比 例.这一 点 从 单 位 面 积产值 的 比 较 分 析 中 可 以 很 明 显 地 体 现 出 来(图 4 ). 1961-2016 年,马铃薯单位 面积产值变化幅度为 1350~3417 美元/ hm2 ,平均为 2175美元/ hm 2 .这一数值分别是水稻的 1.62 倍、玉米的 4. 56 倍和小麦的 5.80 倍,充分说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可比经济效益.马铃薯产业是马铃薯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是扶贫攻坚中稳定脱贫致富的战略性产业.毋庸置疑,马铃薯因其在粮食生产上的特殊作用,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在稳定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马铃薯亦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满足需求侧对食品多元化和健康的需求方面,发挥其独特的生物学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马铃薯   作物   谷类作物   主粮   总产   粮食作物   薯类   年增长率   小麦   粮食   产量   平均   面积   优势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