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普洱的“战国时代”

有人这样形容普洱产业异军突起的原因——“绿茶在烘青的时候,生命已经终止;普洱茶在晒青的时候,它的生命才开始”,普洱因此被称为“能喝的古董”。

把它和哪个行业相比,似乎都不类似。“你建一座房子在那,30年都不会变化,但是30年的普洱已经是上品”;红酒有着越久越香的特质,“但它有一个高峰期,过了则身价大跌。”普洱的收藏极限是什么?它的投资回报率又有多少?正因这些问题争论不清,使得普洱极像风险投资行当的初始模样: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却又莫乎不定。

于是,若干股力量开始争夺行业的发言权。力争成为“茶都”的地方政府、著书立说的各路专家、原产地的“认祖归宗”,甚至微小到一个茶农想投入产业链的努力。在普洱旋风席卷的区域,好似刚刚开张的股票交易所,人们排着长队,等待着认购普洱产业的“原始股”。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谁在炒普洱?

昆明流传着一个笑话:政府部门的“扫黄打非”行动,抓到了好几本非法出版物,竟然全部是介绍普洱茶的!此话不论真假,普洱茶的火热,由此可见一斑。不久前,国内第一本介绍普洱茶的专业杂志《普洱》创刊了,官方公布的发行量达到了5万份。翻开昆明的大小报刊,已经全部开辟了普洱茶的专版,有的一天多达几十页。《都市时报》的记者李孟泽笑称:“大家需要权威,这里每过几天就冒出一个普洱茶专家。”

普洱茶是怎么热起来的?投入其中的人也很难说清。

《普洱》的执行主编2004年开始关注普洱,他说:“好像突然身边的人都在谈这个,好多朋友向我打听,普洱茶到底是什么?”韩籍华人姜育发也因为同样原因进入这一行,姜育发是歌星姜育恒的哥哥,上世纪90年代韩国兴起的普洱茶热潮把他卷了进去,如今他已是韩国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说起普洱茶更早在台湾地区引起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许多台湾玩家有“惊为天物”之感。台湾人有着家族传承的品茶嗜好,1966年出生的台湾人石昆牧,称自己从1973年就开始喝斗牛乌龙,1983年喝普洱茶,1986年开始研究。祖籍福建的台湾茶商李作良(化名)说,正是台湾人有品茶传统,“才能把普洱玩起来”。

早先,部分做古董生意的商人接触到香港古董店老板,他们盛行喝高等级的普洱茶,台湾人便学了去。“紧接着在知识阶层——艺术界、医学界、宗教界等风行起来”。这种风行的背景是,“台湾人懂真正的好茶,”台湾绿茶、乌龙茶比较清丽淡雅,普洱则圆润醇厚,有着历史的幽香,医学界又证明它极高的保健价值。

台湾人“玩”普洱,引申出了艺术、佛学、哲学等各种附加价值。比如饮普洱茶应该配怎样的音乐,早怎样的环境中,有怎样精致的讲究。普洱茶的年份、名号、口感等,也各有说法。台湾的热捧,使得原本藏在香港的老茶,基本都流向台湾。因此早期有句话说,普洱茶是“生于云南、藏于香港、发扬于台湾”。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石昆牧说,现在玩家们把普洱茶分为古董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90年代茶饼和新茶饼五类。大陆市场的加入,自然抬高了极品普洱茶的价码。前三类在市场上价值比较高,比如现在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易武车顺号”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这些极品茶1999年在台湾大约每饼1万元人民币,现在大陆,不足300克的一饼茶,已经炒到了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的“天价”。印级茶一般有着几十年的历史,现在市场上大约三五万元一饼,早期七子饼则是两三万元的行情。石昆牧说,普洱茶的增值标志,是它的外包装和内飞,有了这样的名号,便有了玩家的行情。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高等级的普洱茶一般在炒家的圈子里流通,很少人舍得真的喝掉,要么永久收藏,要么等待增值。由于普洱茶的文化尚在建立中,不断有专家跳出来发言;而进入到国际玩家级别的物品,正有出现“普洱品鉴权威”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的文化进入到了“诸子百家”时期,专家们各说各话,希望成为大家。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并不认可过分的文化炒作,他说“现在市场上,以香港、台湾为主流的普洱茶已经成为看包装、讲年代、视陈旧、比名气、寻来源的玄学体系了。最大的悲哀是云南的茶人不懂云南茶叶,而追随外来名人,使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进入了神秘的文化行业。”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也提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写书完全不负责任,手里有什么“货”,便编造历史,抬高价格。“有些图谱太离谱了,南涧生产凤凰沱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却被一些台湾人说成70年代。我听说在上海、广州等不少地方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都贵得分单眼皮双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的问题都有文章做。”邹家驹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陈年普洱茶,绝大部分你都不是真的。普洱茶的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和诱人的贴标,要细心辨识。”有的茶客指出,品茶也要依据自己的口味喜好,“再贵的茶,如果自己不喜欢喝,就没有价值,不必盲目追风。”明白了什么样的茶,值得“收”,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直得“交”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市场运作的玄妙

拍卖、评选“茶王”,是普洱茶能够迅速增值的另一种方式。

一些行家提到,所谓拍卖,有“真拍”和“假拍”两种方式。“假拍”则不存在真的买卖,卖家和拍卖行谈好交易即可,卖家付给拍卖行一定手续费,“买家”应和即可,不用真的付钱。普洱茶市场刚刚在大陆兴起的时候,有少数厂家用这种操作赚得了名声。

所谓真拍也有玄妙,手里有货的卖家多是实力雄厚的大厂家,货品供不应求,对经销商有相当的控制力。厂家卖普洱茶,靠的是走量,一般来说利润不高;到了经销商手中,价格成倍攀升,所以经销商都求着厂家。厂家要举办拍卖了,事先跟经销商通风,让大家都来捧场,分别以高价购得拍卖的好茶。“这样经销商出让了一部分利益,厂家赚得个面子,大家都得利。”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到了更大的层面,一些极具想象力的活动也让普洱茶迅速名闻全国。2005年的“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活动,43个赶马人,带着120匹骡马,历经5个月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马帮进京被称为壮观的行为艺术,参加活动的有云南11个少数民族,而云南的茶商们,出钱购买了马匹后,便可以让马匹带上自己的普洱茶。参加进京的“八千里马背驮茶”回到云南后,又以每筒(七饼装)1.6万元的价格公开发售。商家称,每筒茶的1.2万元将用于普洱茶课题研究。

到了2005年末,“滇茶进藏”的活动又开始了。进藏的队伍,由勐海、昆明、大理分别出发,组成的第一支“女子马帮”还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提供茶品的商家花几万元买得马匹,马帮沿途出售得利润用来给当地建小学。一些商家便出品马帮活动的“万片纪念饼”,一部分带上路途,一部分留下来销售。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2006年8月,在思茅普洱茶厂举行了“云南首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品鉴的普洱茶珍品分为古董级、印级和新生级三个等级的18个茶品,号称价值约300多万元,由投资商提供资金购入或茶品拥有者提供,石昆牧称,他提供的18饼老茶,让在场的专家领导品评后签名,贴上封条,“以后一定会增值”。而他2003年定制的勐海“云梅春茶”,成本为二三十元1公斤,石昆牧认为,“现在每公斤有1000元的行情了”。厂家定制、限量发售等,也都成为普洱茶的运作方式。

台湾茶商李作良不太赞成“炒作”的说法:“我把它看作一种因缘,必定是市场有了一定的需求,才会卖的出价钱”。对于务实的业内人士来说,判断一款普洱茶的增值空间,最重要的是“手里有货“。比如某个编号的普洱茶,”如果我拥有了10年的老茶,那么我就之道这款新茶,1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才有了发言权“。用石昆牧的说法:“出示老茶让别人知道这款新茶的可能性。”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做中国的“立顿”“星巴克”?

兴盛的普洱茶市场,却遭到过两次由媒体引发的行业大地震。

2001年11月,香港《壹周刊》的一篇《普洱茶毒台》的报道,指出普洱茶的一些发酵、储存不卫生,对身体有害。一时间,普洱行业严重震动,“市场几乎崩盘”。凑巧的是,当广东掀起普洱热潮时,2005年广东四会被曝光的“猪圈里发酵普洱茶事件”,又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强烈震荡。“健康是普洱茶的生命,如果它对身体有害,谁还喝它?”

是谁在炒普洱?普洱市场的运作又有哪些玄妙?


快速膨胀的市场,发达迅速,却也容易被击垮。不过台商李作良说:“我并没有把这两次事件当作坏事,良莠不齐的商家,就要靠大浪淘沙来自然淘汰。”两次地震,或许是行业自我规避的一次次警示。

并不是所有商家都看上了普洱茶的高价市场。龙润集团2005年进入普洱茶行业前,董事长焦家良去美国考察的是“星巴克”、又去英国考察了“立顿”。一向被炒得高档得普洱茶,在他看来,想做成最大众化得饮品,不需要繁复的喝茶方法,把快捷得店铺开到写字楼下边去就行。

龙润要把现代企业模式带进普洱茶行业,则必定将普洱茶流水线化,行业的“玄秘”也将变得透明化。云南龙润茶叶集团副总经理娄自田说,他们想从建立理论和行业规范入手。因为焦家良认为,一个产业如果理论上走不通,那它就是死路一条。“我们现在都之道普洱茶有利于健康,但它到底怎么健康,哪些物质对降血压起作用,哪些对降血脂起作用,都有待研究。”因此龙润招募了100个从没喝过普洱茶的志愿者,开始喝普洱后,参加为期一年的跟踪测试。

原产地划分也成为普洱茶企业的竞争内容。龙润与临沧市的165万茶农建立了“企业+茶农+基地+市场”的产业链,收购了凤庆茶厂、云县天龙茶厂、昌宁茶厂等多家国营茶厂。龙润推出速溶普洱茶、泡腾片,“有普洱橙味茶、奶味茶、加钙茶,只有标准量化,才能做到全球化生产。”

“有名厂家生产的一些高品级普洱茶,大多数都没有被喝掉,而是到了茶商手中大量囤积。万一哪天被大茶集中抛售,市场就有崩盘的危险。”龙润推出了“816”“826”两种茶饼,规定顾客一人最多只能买10件(420饼)。“我们不是让茶在几个人手中屯着,而是让更多的人手中有茶。”

处在“战国时代”的普洱茶市场,依旧充满着创造神话的诱惑。娄自田说,普洱茶市场确实还处在创造神话的阶段,“拿出任何一款茶,讲一段故事给你听,就有高售价,市场还相当不理性。大家别忘了,茶的最根本要求,是健康和卫生。”

石昆牧也提到,普洱越久越值钱的性质,使得“做茶的人可能不在了,茶还在被别人品尝”,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出品的普洱负责“。毕竟对普洱茶来说,如果失去了保健功能,整个行业都无法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普洱   勐海   茶商   马帮   市场   茶厂   云南   玄妙   台湾   普洱茶   香港   台湾人   厂家   年代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