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端午节,浓浓粽香情


悠悠端午节,浓浓粽香情

粽子,是端午节特定的节日食物,也是端午节的标志。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华人,农历五月初五不吃粽子,端午节就觉得不圆满。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这儿有一个传说。据说屈原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来到汨罗江边,把米撒入江中,以此纪念屈原。

悠悠端午节,浓浓粽香情

到了东汉初期,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在梦中遇见了屈原。屈原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把粽叶和米赛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线缠牢。因为蛟龙害怕芦叶和五彩线,龙吃了粽子,粘住牙齿,它就不会伤害我啦”!区曲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大家,人们觉得区曲的话是真的。从此以后,每到五月初五祭祀屈原时,就把米包裹在芦叶里,再用五彩线缠紧,这就有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据记载,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始于晋代。虽然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为“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后蒸煮,称为“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成四角形煮食。但直到晋代,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个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粽”。据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由此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至夏至的节日里食用。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过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繁多的“杂粽”,并以粽子作为交往的礼品。

唐宋以来,粽子成了最流行的节日美食和馈赠礼品。一千七百多年来,粽子的花样繁多,也早已脱离了祭屈原,饲蛟龙的古俗文化束缚,成为广泛流行于世的传统美食。

宋时起,已有“蜜饯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已从菰叶变革成了箬叶,后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清楚的说明,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粽榈叶形状食物,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已不叫“角黍”,而称“粽子”啦!

悠悠端午节,浓浓粽香情

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中国百姓便会家家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小小粽子,已成为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里占居着很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华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华民俗,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愿清香的糯米粽,带给你浓浓的端午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李时珍   端午节   汨罗   屈原   晋代   竹筒   蛟龙   夏至   品种繁多   东汉   糯米   粽子   中华   包裹   悠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