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时值清明,我携子静立于父母的坟茔前,默默致哀,默默祈祷,默默沉思……突然间脑海里闪现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又将要到哪儿去的思绪。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是啊!我是谁?从哪儿来?又将到何处去呢?当然,我来自父母,而父母来自祖父母……人就是这样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繁衍生息。

树有根,水有源。枝开叶散,花开花落。但树再枝繁叶茂,也离不开根,而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或许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恋,亦是我们的出处。

父母在,不远行,人生亦有眷恋;父母去,家亦空,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落叶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的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清明节,教会我们做人。清洁、清静、清廉,无非一个清白;明礼、明事、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会清风拂面,自会荡涤烦襟,自会有皎洁明月般的真善美!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鸟鸣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人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春雨人归去。”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古人清明扫墓情景的诗句,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一个人过于执着,为权、为名、为利、为情,最终必然会黯然神伤,就像清明扫墓时那样凄凉悲惨。所以,当我们有什么心结而想不开的时候,不妨去吊唁或祭祀一下亡灵。也许面对逝去的长者,会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也许你会明白,清白做事,明白做人足矣!人,岂能事事如意!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我将要到何处去?“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古墓子孙来”。明、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的诗文中已告诉人们:人总有一死,不管他多么伟大,多么富有,多么位高权重,最终也是一个“土馒头”,世间终将会忘记你的存在。就像是这风雨中的梨花落了一样,梨花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再到清明扫墓的时候,还会有人来祭祀呢?

我始终认为:人总有一死,但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则轻于鸿毛。我们虽然没有重于泰山的业绩与资本,但应该有高昂的情调和舍身取义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是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作中的著名诗句。即然人不可能会长生不老,但应该死的有价值。这样想想,什么功名利禄,什么是非恩怨,什么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终都会化作泥尘,很多事自可淡然。而豁然、坦然、悠然,不正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当我们明白了“我是谁?从哪儿来?又将到何处去”的时候,似乎心中已豁然开朗。所以,认知了清明,也就懂得了人生。

云舒云卷,花开花落。你是人子,亦是人父;你是人妻,亦是人母;你是华夏的血脉,亦是人类的子孙。有人说:清明祭祖,就是血脉的传承。我赞同这个观点,人来到世间,就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就应当承担起这份的责任与义务。

清明是责任,亦是感恩;是哀思,亦是敬重;是思接千载,神游万刃,亦是追思,感悟与传承。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是中华文化,责任与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清明   重于泰山   功名利禄   花开   感恩节   过眼云烟   清白   祭祀   梨花   血脉   诗句   清明节   古墓   父母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