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04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掰)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日晡所发潮热”,是指下午出现发热的情况,这种发热就跟浪潮似的,来势迅猛,热度比较高,“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病的典型表现,分享到阳明病时我们详细说明。“丸药”是指用巴豆做成的泻下的药丸,这种药泻下作用非常强。


这一条的字面意思是说:病家得病已经十三天了,但是还没有痊愈,这时表现出来的是胸胁胀满、呕吐,这是少阳病的表现,同时还有下午发潮热的阳明病,综合而言是少阳阳明合病,可以考虑用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大柴胡汤里面还有大黄,这有些泻下的作用,但是使用以后不应该出现下利不止的情况,这位病家反倒泄利不止了,这就可以推测出医家使用的不是大柴胡汤,而是用了含有巴豆的丸药,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潮热这个症状确实是个实证,但是不适合使用巴豆一类的方剂。使用了巴豆治疗以后,病家还有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先用小柴胡汤解少阳,同时补太阴,然后再用柴胡加芒硝汤来治疗。


这一条当中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一开始的“日晡所发潮热”,这确实是实证,属于阳明病,但用巴豆类的丸药是不对的,一方面病轻药重,丸药泻下的作用太峻猛了,另外巴豆是热性泻下药,针对的是寒性积滞,此处是热实证。


第二:使用丸药误治以后,必然损伤体内正气,出现了太阴不足的情况,所以下利不止,这时候得先用小柴胡汤了,因为小柴胡汤里面的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具有补养太阴的作用,下利痊愈以后,病家还有潮热的状态,这时候在小柴胡汤里面加上芒硝来针对潮热,巴豆对身体的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虽然有潮热,也不能用大柴胡汤了。


第三:少阳层次是半表半里,阳明层次是里,所以两者相对而言,半表半里还是偏外的,所以条文最后“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这个“外”不是指的表证的外,而是相对于里的半表半里层次。


柴胡加芒硝汤的常用剂量:柴胡9克,黄芩5克,清半夏5克,党参5克,炙甘草5克,生姜1片(切),大枣2枚(掰),芒硝5克(烊化)四碗水泡40分钟,上火煎至两碗,去渣,加入芒硝搅拌化开,分两次温服。


——【归去来兮 京藏骑行】途中,20210711,山东青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病家   丸药   芒硝   伤寒论   泻下   巴豆   半夏   黄芩   柴胡   太阴   大枣   甘草   生姜   实证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