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原创:汪彬彬

原题:那年,回不去的从前

那年那月那一天,清晨的霞光从东边冉冉升起,染红了半边天,春天的早上凉风爽爽,鸟鸣花香。我们从梦中醒来,爬出捂了一夜的被窝,收拾行装,今天是我们到盘锦大洼医疗队的日子。走进食堂,热腾腾的饭菜早已摆放在桌上,“路远多吃点儿,乘热多喝点儿”,那句句话语在耳边,热呼呼的在心田。医院大门口没有了阵阵的鼓声,有的是患者和医生护士在等着为我们送行的场面,有的是恋恋不舍分别的心情,那是对我们一个多月护理员工作的认可。回头看看天天经过的院落,印象深刻的楼房,造型各异棵棵挺拔翠绿的火炬松,低低矮矮的木工房,还有那曾经在夜色灯光下哨声喝彩声不断的篮球场。仿佛耳边又响起从精神科病房窗户里传出美妙动听的歌声,仿佛看到我们身穿白大衣扫地擦地挑水打饭……,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再见了!小儿科,再见了!老张医生和张德钦医生,再见了!科室里的所有的医生、护士、患者,再见了!休养灶和战士灶的大师傅们,我不会忘记你们,我会想起这里每一天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绿皮的火车在田野上奔跑,“哐当、哐当”的声音传入耳畔,“呜呜呜”的汽笛声在空中回荡。车厢里那一张张笑脸如阳光般灿烂,歌声笑声不断,“到哪里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营口市了。屈指算算从小到大我还真去过不少地方呢,哈尔滨、上海、大连、沈阳,以前是跟随爸爸的工作调动,这次是我自己因为工作的需要,我自豪!做轮渡过辽河下了船再登车,道路越走越颠簸,房子越看越矮小,心情越来越复杂。“医疗队还有多远?为什么要到这人烟稀少的地方巡回医疗?”站在车上放眼望去,片片稻田地给大地披上绿油油的春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如雨过天晴,好多了。到了!到了!终于到医疗队了。在那些日子里,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薄雾里,在田间地头,一个个忙忙碌碌的绿色身影根据不同的季节灌水耙地、育苗插秧、挠秧拔稗,收割晒谷。耙地啦!缠着裹脚布再穿上大雨靴,顶着寒风在一块块盐碱地里放水平地。那一锹锹的稀泥用尽全身吃奶的力气甩向低洼处,衣服干了又湿了,湿了又干了,军装前胸后背泛起片片白花,风儿一吹浑身发抖。35码的小脚在裹脚布里乱窜,靴子牢牢沾在泥里,灌满了凉水,抬不起拔不动,再一拔,脚丫子出来了。稻田地被我们打理的平平整整,盐碱地被黑黝黝的泥土覆盖。育苗插秧拔稗子啦!裤腿高高挽起,光着两只脚,踩在田埂上,肩膀挑着装满秧苗的筐,嘴里又小声唱起“小扁担三尺三,小扁担三尺三啊……!”哼哼呀呀悠闲自得,神气十足在田埂上来回穿梭,不小心还会摔上一跤,田埂上太泥泞湿滑了。晨起云遮雾绕,轻风佛面细雨绵绵,太阳悄悄从云层里探出了头,渐渐云开雾散,今天是个插秧的好日子。我们一个一个分别按垄排开,左手拿着一把秧苗,边倒退边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将左手里的秧苗再薅下几根,看准间距一颗颗插进泥里,不能深了更不能浅了。经验是干出来的,那些天我们倒退的速度越来越快,插秧的水平越来越高,我在心里早已经给自己评了个“优秀插秧能手”。过个两三天看看有哪些地方漂起了秧苗再补补,几天后垂头丧气蔫巴巴的小苗反青啦,风儿一吹点头哈腰,在阳光下绿油油地活力四射。那一些日子,我们天天两脚踩在冰冷稀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塞满黑泥指甲的小手伸在泥土里又是插秧又是挠秧又拔稗子,皱巴巴的双手在泥浆里一直忙的不亦乐乎,小小秧苗被挠的舒舒服服,遥头摆尾天天见长,稗子躲在稻子里根本逃不过我们犀利的目光,薅的干干净净。挠完了拔,拔完了挠,一步一步向前挪,腰背酸疼真想一屁股坐在水里不起来,真想屁股下面坐个小板凳不起来。抬头望望无边的稻田地,心里想“七十多亩水田啊,这要干到什么时候才到头?”蚂蝗悄悄爬上沾满黑泥的小腿,奋力想吸收血管里的营养液。使劲拍拍大腿震掉它!想喝我们身上革命的鲜血是不可能的。想这想那都没有用,就应该想想红军两万五,这点儿困难算什么!午后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在身上,稻田地里的水被阳光晒的暖暖地,两只小脚丫踩在稀稀的泥土里舒舒服服像是做泥疗。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大喇叭突然响起“马儿啊,你慢些走啊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看个够……”,马玉涛浑厚嘹亮的歌声在空中飞扬,那笛子伴随着马蹄的伴奏声音敲打着我们心扉。汗流浃背的我们抬起了身,捶捶僵硬的腰,动动麻木的腿,擦擦挂满汗珠的脸,舔舔略带咸咸味道的唇,仔细品味着听了无数遍也听不够的这首歌,瞬间忘记所有的疲劳,我的脑海里一会儿是一群马儿在绿色草原上快乐奔跑,一会儿是马儿在慢慢走,我骑在上面逍遥自在看着她们在插秧挠秧拔稗子。秋黄日落,霞光满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色。金灿灿的稻谷随风揺摆,沉甸甸的稻穗株株饱满,散发着喜悦和芳香,看着那一袋袋、一粒粒如珍珠般雪白的大米,我们高兴!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夜幕在期待中慢慢降临,无边的天空黑幕笼罩,小星星被衬托的亮晶晶,不停地乱眨着眼睛,月牙儿弯弯在云中自由穿行。劳累了一天的我们进入了任谁也拨拉不醒的梦中,满屋是香香地鼾声。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啦!从梦中把我们唤醒,从被窝里爬起来,快速穿上绿军装,精神抖擞敲起锣打起鼓情绪高涨地走上街头宣传毛泽东思想,回到寝室天已大亮。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医疗队座落在盘锦大洼农学院一栋楼里。分科很细,有内外科、传染科、手术室,有检验科、放射科、供应室,有洗衣班、炊事班、生产班。全队有百十几号人,有主任、主治医、医生护士,有技师,护理员、战士、炊事员、职工。这哪是小小医疗队,就是设备齐全,技术全面的医院。我们分别分到各个科室,我被分到了传染科。在农闲的时光,在大楼里、在科室内、在院子外又可以看到上上下下、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我们。一天的晚上,天边乌云密布,突然狂风夹着大大的雨珠开始敲打着玻璃,撒向大地,地面像开水冒泡一样翻滚着,远处电闪雷鸣,荒郊野外的雷声太吓人了。听说前几天部队送来一名年轻战士,才二十一岁,在部队养猪被蚊叮咬后得了乙型脑炎,刚刚抢救无效死亡了,现在就在那间病房里。护士长让我们几个进去打扫一下卫生,我一听吓死了,不敢进去,但是这是命令,不敢进去也要进,否则今后怎么开展工作?硬着头皮推开房门,看到病床上静静的平躺着一名穿军装的战士,身上盖着白床单。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死去的人,心都要跳到嗓子眼里。我想起了一个老同志曾经给我们讲起战争年代他去给一名受伤后救治无效死亡战士穿衣服的经历,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他提着小马灯一个人去了太平间。风儿把那扇破旧木头门吹的嘎吱嘎吱乱响,风儿把那小马灯里蜡烛火苗吹的呼搧呼搧乱蹿,这名战士身体已经僵硬了多时。他先把小马灯放在离他们两人不远的避风处,再找了根结实的绳子,两头对着打个死结,一头套在那个战士脖子上,一头套在他自己的脖子上,他往后一使劲,那个战士的上身就抬了起来,和他来个面对面,乘这个机会给他穿上了衣服。他说刚开始也害怕,但是后来一想,死人有什么可怕的,他什么都不知道,应该害怕的是活人。再说了这个战士是为革命受伤牺牲的,他就是我们的兄弟,一想到这就更不觉得可怕了,只想把他的衣服穿好。想想这个战士在部队养猪也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他也是我们的兄弟,这么年轻就走了太可惜了,让我们替他的家人多看他几眼吧。我们看清楚了他的容貌,在军帽下他是那么安祥,那么年轻英俊,我们默默地向他行注目礼,为他送行!我突然没有了恐惧的感觉,心里只为他难过,我在想:“他年纪轻轻在部队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养猪的年轻战士。”那个雨夜,我们把他的病房打扫的干干净净。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食堂里传来了阵阵低沉的歌声,“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气氛严肃认真,今天晚上吃忆苦饭。餐桌上摆放着掺着野菜的苞米面窝窝头,碗里是黑呼呼的野菜汤,窝窝头在嘴巴里来回地嚼啊嚼,难以下咽。我努力在脑袋里搜索“高玉宝《半夜鸡叫》里周扒皮的画面,一个劲在想四川大地主刘文彩滔天罪行,”想着想着,咽下了几口。我突然想起了爸爸曾经跟我们说过他红军时期的一小段经历,他和二十几名医务人员在大别山深山里治疗照顾部分受伤的红军指战员,白匪军、还乡团在周围四处围剿。十一月份的冬天风雪交加,山上什么吃的也没有了,他就乘天黑偷偷跑下山,准备搞点儿吃的带上山给伤病员,结果被敌人发现了。他急忙快速爬上了山,那个山很高很高,他躲在一个不易被发现的山洞里,再用干树枝挡住洞口掩蔽遮寒,他又饿又冻藏了快两天才躲过了敌人的追捕。这就是红军时期风雪大别山的部分真实写照,想到这里还有什么吃不下的。“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忆苦思甜的节目伴随着喝野菜汤嚼窝窝头拉开了序幕。在节目里我演听妈妈讲故事的“女儿”,曹立学演那“苦命的娘”,这一顿饭下来真受教育。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又是一个愉快的周末,天蓝蓝地绿绿,晴空万里风光无限。医疗队队长宋特夫主任突然通知我“明天到沈阳送材料,顺便在家住两天,只能是两天,这是纪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生怕听错了,飞一般冲回寝室,急忙从当枕头的包裹里翻出洗好的军装,倒上大半缸滚开的水,仔细把军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熨一遍,尤其是两个容易打皱褶的上衣口袋和领子要反复多熨几遍。脑子里各种想法一刻没停:“一定熨平整点儿,回到家让爸爸妈妈看看我穿上军装的样子,给他们来个惊喜。也让外婆和方阿姨看看几个月不见的我长高了没有?是不是胖了?精神不?估计我猛一进家门她们都认不出我,再给老三瞧瞧,看他还敢欺负我不?”衣服熨平整了,再用红线缝两边的领章,领章是最难缝的。穿上照照镜子好好检查一下,怎么看都不对劲,太激动了,领章缝反啦。夜深人静,一夜未眠,从天黑盼天明,今天回家啦!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那一些日子里,我们积极参加了宣传队,在食堂里、在生产队、在田间地头、在部队、为广大农民,为部队官兵,为全体医疗队医护人员宣传毛泽东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人人才华横溢。一身绿军装,脚穿绿色胶鞋,脸上涂着淡淡的红腮,嘴巴上再来点红,在灯光下一照,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就是精神,互相之间看不够。毛主席诗词独唱《沁园春.雪》、《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是一首接一首,一个比一个唱的专业。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台上人唱的热情洋溢,台下我们听的热血沸腾,毛主席就是说给我们听的呀!三句半、枪杆诗、快板书、京韵大鼓、女声小合唱、男女生表演唱、舞蹈、精神科几个男护士在群舞《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里跳的是脸色脖子粗,满头冒汗,卖劲极了,估计是想在我们女兵面前显摆显摆。孙红军的手风琴娴熟动听,一首首革命歌曲从黑白键里蹦出,曹亚平洋琴曲敲打的行云如水,曲美人更美,我们走到哪儿演出都会受到热烈欢迎,我们骄傲!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在那一年里,跟着生产班劳动我们不怕苦。挑水打饭收拾卫生,我们不怕累。参加重症患者的护理,给他们翻身洗头洗脚剪指甲,我们不怕脏。给死去的病人擦洗身体换衣服我们不再恐惧。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护理员工作同样重要,患者康复有我们付出的辛苦,医院发展有我们的努力。在那一年里,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要求进步、靠近组织,我们纷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那一年里,我们长高了、晒黑了、结实了、勇敢了,我们更加热爱军队热爱党,我们更加热爱我们这身绿军装。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春去秋来又一年,大地一片麦浪滚滚,金秋稻谷四处飘香,丰收的喜讯不断传来,我接到了命令,要求立即返回215医院参加地方三支两军建设,我准备好了!

回忆那些年,在215医院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大别山   稗子   领章   窝窝头   秧苗   医疗队   田埂   稻田   军装   风儿   红军   歌声   战士   部队   医院   故事   体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