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近日,浙江衢江117所学校开设作揖课,鼓励学生见面打招呼行作揖礼。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这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人说这是开时代的倒车,那么作揖礼究竟是中华文化库里的"精华"还是"糟粕"呢?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尊重传统or形式主义

本学期开学之后,衢江区第一中学设立了一个新教学内容:教学生行作揖礼。这种教学内容在衢江并不是"新鲜玩意",据统计,目前衢江共有117所学校正在推广行作揖礼,以代替以往的握手、挥手、拥抱等打招呼形式。

这件事登上热搜之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肯定作揖礼价值的人认为,衢江是南孔圣地,本就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职责。作揖是古代礼仪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显得人彬彬有礼、优雅克制,是最适合国人的打招呼方式。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否定作揖礼价值的人则认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作揖礼就已经被更现代的打招呼方式取代。再者弯腰抱手又慢又累还占地方,远不及点头挥手方便快捷,不要搞这些形式主义。

双方争执不下,吵了几百楼。在某博主发起的"如何看待学校推作揖礼"投票中,有1.8万人投给了"挺好的",也有1万人投给了"没必要"。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教育与传承

细说起来,推行作揖礼并没有"复兴传统"如此高尚,也绝不是"文化糟粕"这么严重,它其实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礼仪的传承。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项举措首先出现且仅出现在校园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在这里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洗礼,作揖正是传统文化里重要的一环。而当学生出了校园,他们既掌握了中式行礼,也知道西式行礼。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其次推行过程中不带强迫性质。学校并没有明文规定:发现有人见面不作揖,就要做出如何的扣罚。它是鼓励、传授、建议,当学生觉得某种情况下不适合作揖时,大可选择握手。

最后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譬如正确的作揖姿势是什么?男女生作揖有何区别?作揖在传统文化里有什么讲究?为什么古代人会在众多打招呼方式中选择作揖这一种?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什么叫糟粕?

都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才叫糟粕。

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的,可以叫糟粕。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在南宋时期形成主流的缠足制度,要求女性用裹脚布紧紧包裹双脚,限制其骨骼发育,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蕴含了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可以叫糟粕。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女子以夫为天等歧视女性的观念,是需要被剔除的对象。只可惜目前社会上还有不少女德班,去糟粕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浙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是传统的复兴,还是文化的糟粕?

价值观极度封建的,可以叫糟粕。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封建愚孝,郭巨埋儿侍母的故事,在古代可以被收录进《二十四孝》,在现代却令人毛骨悚然。

而作揖礼不符合以上三点,所以不可称之为糟粕。不要一听到传统文化就大喊"废除糟粕",而是要仔细甄别,不要将珍珠误当成了鱼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糟粕   天等   圣地   裹脚布   传统   学校   形式主义   教学内容   浙江   传统文化   封建   礼仪   时期   古代   方式   体育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